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遥怜千古调,只得一人知。
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遥怜千古调,只得一人知。
这首诗《伯牙台》由明代诗人大遂所作,通过对伯牙台的描绘,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与对艺术传承的深沉思考。
首句“琴绝已多时”,以“琴”象征艺术或才华,暗示着艺术的消逝或被遗忘,时间的流逝让琴声不再响起,引人深思。接着,“台存尚起思”中,“台”指的是伯牙台,传说中伯牙在此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此处“台存”与“思起”形成对比,虽琴声不再,但人们对艺术的怀念之情却依然存在,体现了艺术精神的永恒。
“遥怜千古调,只得一人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遥想伯牙的琴曲,感叹这样的艺术之调,唯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与欣赏。这不仅是对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友谊的赞美,也是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在诗人看来,真正的艺术价值往往在于能否找到懂得它的人,而这种理解与共鸣是极其珍贵且难得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伯牙台这一意象,巧妙地将历史故事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既是对古代艺术传承的追忆,也是对现代社会中知音难觅现象的反思。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八十空门子,深山土木骸。
片衣闲自衲,单食老长斋。
道性终能遣,人情少不乖。
樔枸居上院,薜荔俯层阶。
洗钵前临水,窥门外有柴。
朗吟挥竹拂,高楫曳芒鞋。
迸笋斜穿坞,飞泉下喷崖。
种花忻土润,拨石虑沙埋。
旧往师招隐,初临我咏怀。
何当缘兴玩,更为表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