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傍晚浓,春风静以止。
二麦望甘膏,作阴亦可喜。
况复灾伤后,民艰得亲视。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
纵难博施济,岂可听流徙。
惟赖天赐丰,调幕惭上理。
武帐那能眠,漏下三鼓已。
初聆淅淅鸣,旋见绥绥委。
益麦更宜禾,私心幸自揣。
无何势转微,未足沾一指。
虚掷今宵望,适足增愁耳。
海云傍晚浓,春风静以止。
二麦望甘膏,作阴亦可喜。
况复灾伤后,民艰得亲视。
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
纵难博施济,岂可听流徙。
惟赖天赐丰,调幕惭上理。
武帐那能眠,漏下三鼓已。
初聆淅淅鸣,旋见绥绥委。
益麦更宜禾,私心幸自揣。
无何势转微,未足沾一指。
虚掷今宵望,适足增愁耳。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夜雨的细腻感受与深刻思考。首句“海云傍晚浓,春风静以止”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云层浓厚,春风轻柔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二麦望甘膏,作阴亦可喜”表达了对雨水的期待与喜悦,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况复灾伤后,民艰得亲视”则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即使在灾后,也希望能亲自看到雨水带来的改变。接下来,“鸠形鹄面者,孰非予赤子”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认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子民。
“纵难博施济,岂可听流徙”表明了诗人即使无法广泛救济,也不愿意听任百姓流离失所的态度。最后,“武帐那能眠,漏下三鼓已”展现了诗人因担忧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体现了其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悟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体现了其深厚的仁爱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烂漫三年药市游,饥驱忽到字江头。
凄凉风色栏干暮,叆叇晴云䆉稏秋。
红叶不知人恨远,黄花惯与客供愁。
诸君正尔痴官事,谁共高吟百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