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作楼船三百尺,江南父老何曾识。
船头击鼓转红旗,船尾踏车人不知。
君王英略似汉武,要挽江心射蛟弩。
天戈指日殄匈奴,先遣偏舟下江浦。
三年血满秋江红,洞庭摇落悲秋风。
漫山栅水作城寨,逆气不腥河伯宫。
惊涛捲地喷飞雪,艨艟一出千艘空。
将军自驾木城去,莫叹龙骧作阿童。
汉作楼船三百尺,江南父老何曾识。
船头击鼓转红旗,船尾踏车人不知。
君王英略似汉武,要挽江心射蛟弩。
天戈指日殄匈奴,先遣偏舟下江浦。
三年血满秋江红,洞庭摇落悲秋风。
漫山栅水作城寨,逆气不腥河伯宫。
惊涛捲地喷飞雪,艨艟一出千艘空。
将军自驾木城去,莫叹龙骧作阿童。
这首《艨艟行》是宋代诗人周紫芝的作品,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古代战船的壮观景象以及战争的激烈场面。
首先,开篇“汉作楼船三百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战船之高大,如同汉代的楼船,高达三百尺,展现出古代战船的雄伟气势。接着,“江南父老何曾识”一句,通过对比,强调这种规模宏大的战船在江南地区的人们眼中是陌生而罕见的,进一步突出了战船的壮观。
接下来,“船头击鼓转红旗,船尾踏车人不知”描绘了战船上的军事活动,船头的士兵击鼓指挥,船尾的士兵踏车操作,这些场景虽在船上进行,但岸上的人们却无法察觉,体现了古代战船内部组织的严密与高效。
“君王英略似汉武,要挽江心射蛟弩”中,将君王的英明策略与汉武帝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君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同时,通过“挽江心射蛟弩”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君王指挥若定,能够驾驭战局,如同射杀水中蛟龙一般。
“天戈指日殄匈奴,先遣偏舟下江浦”则进一步描述了君王的军事行动,天戈象征着君王的军队,他们直指太阳,消灭敌人,先派遣部分船只下江浦,预示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
“三年血满秋江红,洞庭摇落悲秋风”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三年的时间内,鲜血染红了秋天的江水,洞庭湖边的树木在秋风中摇曳,暗示着战争带来的悲凉与哀伤。
“漫山栅水作城寨,逆气不腥河伯宫”通过“漫山栅水”和“逆气不腥”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的防御工事和战场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
最后,“惊涛捲地喷飞雪,艨艟一出千艘空”描绘了战争中的激烈场面,惊涛拍岸,如同飞雪般喷涌而出,艨艟战船一旦出动,便能轻易击败敌方千艘船只,展现了古代战船的强大威力。
“将军自驾木城去,莫叹龙骧作阿童”则是对将军的鼓励和赞扬,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像龙骧一样勇往直前,不要因为艰难而叹息,表达了对勇敢将军的敬佩之情。
整体而言,《艨艟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激烈冲突,同时也蕴含了对君王英明、将军英勇以及战争正义性的赞美。
武功节妇李锐妻,节操直与青天齐。
夫子舅姑苦欲嫁,不从见逐何所栖。
阿舅宦去卖田亩,妻孥俱作燕台走。
悲号陨绝夫冢边,血泪如波心欲剖。
遗息在抱求死难,欲守夫家岂能守。
吞声自赁宗人居,夜纺绩织苟糊口。
辛勤匍匐二十载,息儿成长为人妇。
三十年馀舅死官,姑来置屋比旧宽。
小叔家口自逼仄,岂容老妪供姑餐。
纪侯去国纪季在,叔姬故与酅宗对。
先后不免舅姑嗔,立锥无地肠空碎。
小叔近又卖新屋,西入汧阳不东复。
身计萧条兄弟疏,安得不就寡女宿。
庶民自与邦君殊,贫人赁僦何弗居。
南里豸史苦执礼,岂未尽谙胡氏书。
庄公元年纪已拔,宗庙所系情难恝。
三年遣季存馀酅,吾君既死身安极。
所以归酅死宗庙,谓酅如纪心所悼。
秦人鲜义自古然,父子尚有耰锄较。
寻常岂异不顾亲,区区嫠妇尔何人。
《李节妇歌》【明·康海】武功节妇李锐妻,节操直与青天齐。夫子舅姑苦欲嫁,不从见逐何所栖。阿舅宦去卖田亩,妻孥俱作燕台走。悲号陨绝夫冢边,血泪如波心欲剖。遗息在抱求死难,欲守夫家岂能守。吞声自赁宗人居,夜纺绩织苟糊口。辛勤匍匐二十载,息儿成长为人妇。三十年馀舅死官,姑来置屋比旧宽。小叔家口自逼仄,岂容老妪供姑餐。纪侯去国纪季在,叔姬故与酅宗对。先后不免舅姑嗔,立锥无地肠空碎。小叔近又卖新屋,西入汧阳不东复。身计萧条兄弟疏,安得不就寡女宿。庶民自与邦君殊,贫人赁僦何弗居。南里豸史苦执礼,岂未尽谙胡氏书。庄公元年纪已拔,宗庙所系情难恝。三年遣季存馀酅,吾君既死身安极。所以归酅死宗庙,谓酅如纪心所悼。秦人鲜义自古然,父子尚有耰锄较。寻常岂异不顾亲,区区嫠妇尔何人。
https://shici.929r.com/shici/ZGE3Rbbl.html
为荐吕夫子,因之泾渭川。
中道遇来使,慇勤出素编。
久知滞王役,不谓会此廛。
晴春悬明月,惠风乘远天。
木末双舆至,迎我城西阡。
握手但相笑,恐是梦寐然。
宴我旅人舍,坐我紫毹毡。
童子出名酒,饮如鲸吸川。
吕君赋葛藟,予具南山篇。
忽报王孙使,新从相府旋。
下阶忘病足,开牍醒愁眠。
碧落仙人字,黄初大雅篇。
空岩泣神鬼,白日走云烟。
策杖东峰外,看碑北岳前。
依微穿雪窦,想像俯春泉。
客路千馀里,离心两隔年。
倦游甘散拙,高举谢联翩。
水国身犹寄,山堂梦屡牵。
愧非清庙质,虚枉佩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