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之水来青齐,漕储浮送输京师。
春常苦弱夏苦壮,节宣有道贵合宜。
去岁霖雨成异涨,六塘达海疏泄迟。
河臣束手窘无策,遂致蚁穴穿长堤。
哀哉吾民罹水患,庐舍漂荡田淤泥。
蠲租赈粟纵不惜,岂如乐业免溺饥。
茭楗并力亟堵筑,宣房速就颇得之。
设堤本以禦民患,不免冲决患益滋。
补偏救弊赖无隐,博施膏泽何稽时,临堤东望增吁嘻。
中河之水来青齐,漕储浮送输京师。
春常苦弱夏苦壮,节宣有道贵合宜。
去岁霖雨成异涨,六塘达海疏泄迟。
河臣束手窘无策,遂致蚁穴穿长堤。
哀哉吾民罹水患,庐舍漂荡田淤泥。
蠲租赈粟纵不惜,岂如乐业免溺饥。
茭楗并力亟堵筑,宣房速就颇得之。
设堤本以禦民患,不免冲决患益滋。
补偏救弊赖无隐,博施膏泽何稽时,临堤东望增吁嘻。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与挑战。诗人弘历通过描述中河之水的流动,以及其对漕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展现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之间的互动。诗中提到去年的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河堤溃决,百姓遭受水患之苦,房屋被毁,田地淤泥覆盖。诗人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同情,并反思了减免赋税、救济粮食的重要性,强调了让人民安居乐业比单纯的物质援助更为关键。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水利工程的讨论,提到通过共同努力加固堤坝,最终成功抵御了洪水。然而,诗人也指出,尽管堤坝能够防止一些灾害,但仍然存在补偏救弊的需求,即在面对新的问题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广泛实施救助,不应拖延。最后,诗人站在堤坝之上,发出感慨,表达了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水利管理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的深刻思考。
心属何人省者谁,自家主宰自家知。
从来此地惺惺处,不要医工用药医。
松阴佳处路宜迟,裹袖寒鞭马上垂。
邂逅同倾九日酒,凄凉暗诵十年诗。
试回白首思前事,未觉青山減旧时。
节后骚英应好在,煮茶更与野僧期。
雨应犹不止,终夕汗如湍。
胡蝶魂才返,蒲牢韵已残。
身今栖歙谷,家尚寄严滩。
江涨忽如许,乘流未觉难。
野蔌随宜酒半醺,富儿盘馔拥红裙。
兰亭会上无丝竹,芥蔕区区笑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