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书上人》
《寄书上人》全文
宋 / 陈尧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阶前春色长苔斑,避俗常闻昼掩关。

一榻琴书双阙寺,片心泉石二林山。

江楼把酒云供望,松院支筇鹤对闲。

谁向风骚为消息,此身元在寂寥间。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ūshàngrén
sòng / chényáozuǒ

jiēqiánchūnchángtáibānchángwénzhòuyǎnguān

qínshūshuāngquēpiànxīnquánshíèrlínshān

jiānglóujiǔyúngòngwàngsōngyuànzhīqióngduìxián

shuíxiàngfēngsāowèixiāoshēnyuánzàiliáojiān

注释
阶前:台阶之前。
春色:春天的景色。
长苔斑:长满青苔。
避俗:避开世俗。
昼掩关:白天关门。
一榻:一张床榻。
琴书:琴和书籍。
双阙寺:有两个高门楼的寺庙。
片心:一片清净之心。
泉石:泉水和石头,象征自然。
二林山:两座山。
江楼:江边的楼阁。
把酒:端着酒杯。
云供望:对着云彩遐想。
松院:松树环绕的庭院。
支筇:拄着手杖。
鹤对闲:鹤悠然自得。
风骚: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
消息:消息或讯息。
此身:我的身体。
寂寥间:寂寞的环境中。
翻译
阶前的春色布满了青苔斑点,常常为了避开世俗而白天关门闭户。
我独居在一张榻上,四周是双阙寺的琴书陪伴,心灵沉浸于附近的两座山林之中。
在江边的楼阁中举杯对云遥望,松林小院里我持杖鹤相伴,悠闲自在。
又有谁能将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告知我呢?其实我此刻身处寂静与孤独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尧佐寄居僧寺的生活情景。首句“阶前春色长苔斑”以春日台阶上的苔藓斑驳,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次句“避俗常闻昼掩关”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选择隐居修行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一榻琴书双阙寺”,通过“琴书”和“双阙寺”,展现了诗人以琴书为伴,寓居禅寺的宁静生活。第四句“片心泉石二林山”则强调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心境的淡泊。

第五、六句“江楼把酒云供望,松院支筇鹤对闲”描绘了诗人登楼远望,与松鹤为友的闲适画面,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意趣。最后一句“谁向风骚为消息,此身元在寂寥间”则揭示了诗人虽然身处寂寥,但内心世界丰富,仍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雅致情趣。

作者介绍
陈尧佐

陈尧佐
朝代:宋   字:希元   号:知余子   籍贯:阆州阆中   生辰:963年—1044年10月26日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兄。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
猜你喜欢

赠宋楚鸿

公子云间秀,才情不可当。

僧弥原是弟,公瑾尚呼郎。

赠我金条脱,随人蜡凤凰。

昨来成艳曲,流诵满平康。

(0)

闻刘主事移疾将往苏门赋赠

刘郎欲投效,去隐苏门山。

区区青墨绶,弃擿如等闲。

苏门自昔多幽趣,曾是孙登长啸处。

山色遥连盘谷云,竹声半落淇园雨。

秧苗参差槲叶齐,居人何减武陵溪。

闭门自有飞花入,高枕常闻过鸟啼。

刘郎乞身真不恶,葛巾布袍差足乐。

案上频钞《内景经》,炉中祇养长生药。

女能织帛男能耕,门生扶舁相随行。

丈夫适意且如此,安用悠悠世上名。

(0)

予宿桐音宅出所赋慰诗四章妙丽愀怆讽之伤怀因勉酬三诗导情·其三

困日知音少,衰年好会难。

惊心听漏促,久语落杯寒。

妙句当筵发,娇儿出幔看。

夜阑生感激,对饭不能餐。

(0)

为钱给事晋锡题王给事原祁富春大岭图·其二

富春江上雨溟濛,两岸花开踯躅红。

仿佛旧游如画里,一帆曾转钓坛东。

(0)

送姜给事埰

黄门先生官左掖,力欲拔山气辟易。

虎豹天关闭九重,孤臣血肉徒狼籍。

东莱蜃市易沉沦,南国相逢泪满巾。

青鞋布袜江湖外,谁念当时折槛人?

(0)

天涯路

天涯望不极,尽是行人路。

日日换行人,天涯路如故。

渺渺白云远,萋萋芳草暮。

来者知为谁,但见行人去。

(0)
诗词分类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诗人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花蕊夫人 杜琼 费祎 陈夔龙 戴明说 宋绶 蔡琰 钟离权 哥舒翰 冯小青 葛洪 王赞 韩熙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