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景宜遥看,到寺无多奇。
却见遥看处,纷然画景披。
予因是絜矩,万事皆如兹。
动而世为道,言行法则垂。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时。
远则有望耳,不厌更近之。
偶此道中庸,释典何即离。
阇黎粥饭罐,奚足语以斯。
可惜占福地,尽属黄与缁。
忆我前度来,回銮驻道陲。
彼时亦逢雪,瑞叶纷葳蕤。
翠柏红墙间,寒剽送响迟。
谓是宜图取,若霭属车随。
粉本为指授,帧端题以诗。
逮今成旧迹,宝笈藏石渠。
六霙仍践盟,旋融春光熙。
数间精舍中,月户亲凭窥。
千林复万巘,色相难为辞。
传语示其弟,坚頫踪可师。
寺景宜遥看,到寺无多奇。
却见遥看处,纷然画景披。
予因是絜矩,万事皆如兹。
动而世为道,言行法则垂。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时。
远则有望耳,不厌更近之。
偶此道中庸,释典何即离。
阇黎粥饭罐,奚足语以斯。
可惜占福地,尽属黄与缁。
忆我前度来,回銮驻道陲。
彼时亦逢雪,瑞叶纷葳蕤。
翠柏红墙间,寒剽送响迟。
谓是宜图取,若霭属车随。
粉本为指授,帧端题以诗。
逮今成旧迹,宝笈藏石渠。
六霙仍践盟,旋融春光熙。
数间精舍中,月户亲凭窥。
千林复万巘,色相难为辞。
传语示其弟,坚頫踪可师。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命张若澄图镇海寺雪景因而有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镇海寺所见的雪景之美,并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禅宗智慧和自然和谐的深刻感悟。
首句“寺景宜遥看”,点明了欣赏寺庙美景的最佳方式是站在远处眺望,暗示了远观与近赏的不同感受。接下来,“到寺无多奇”则似乎在说,当真正进入寺庙时,可能发现不了太多特别之处,引出下文对远观之美的强调。
“却见遥看处,纷然画景披”,描绘了从远处眺望寺庙时,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充满了生机与美丽。这种远观的视角,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于日常琐碎的美好。
“予因是絜矩,万事皆如兹”,表达了诗人通过这次远观体验,领悟到了万事万物都应该像眼前的美景一样,保持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倡导。
“动而世为道,言行法则垂”,进一步阐述了行动与言语应遵循自然之道,如同描绘美景一般,需要用心去体会和表达。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视。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时”,表明了这种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和理解,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当下,甚至未来。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远则有望耳,不厌更近之”,强调了无论距离远近,都能欣赏到美好的事物,不必因为距离的限制而感到遗憾。这反映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偶此道中庸,释典何即离”,提到在追求中庸之道的过程中,佛教经典同样可以作为指引。这体现了诗人对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尊重。
“阇黎粥饭罐,奚足语以斯”,通过提及僧侣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赞赏,认为物质的简朴并不妨碍精神世界的丰富。
“可惜占福地,尽属黄与缁”,感叹于寺庙作为福地,却被僧侣(黄衣)和道士(缁衣)所占据,表达了对自然美景被特定群体专享的遗憾。
“忆我前度来,回銮驻道陲”,回忆起之前来访时的情景,那时正值雪景,瑞雪纷飞,景色壮观。这段描述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怀旧情调。
“翠柏红墙间,寒剽送响迟”,描绘了雪后翠柏与红墙间的静谧景象,以及寒风吹过时的悠长回响,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
“谓是宜图取,若霭属车随”,表达了诗人希望将眼前的美景绘制成画,让这幅画作跟随车辆一同流传,成为永恒的记忆。
“粉本为指授,帧端题以诗”,说明了诗人不仅亲自题诗,还指导画家绘制了这幅雪景图,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参与和贡献。
“逮今成旧迹,宝笈藏石渠”,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幅画作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被珍藏在宝笈之中,供后人欣赏。
“六霙仍践盟,旋融春光熙”,描述了雪景在春日阳光下逐渐融化,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数间精舍中,月户亲凭窥”,最后,诗人想象自己在一间小屋中,透过月门窥视外面的世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亲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哲学的探索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热忱。它不仅是一首描绘雪景的诗作,更是对人生、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白浪摇天,青阴涨地,一片野怀幽意。
杨花点点是春心,替风前、万花吹泪。遥岑寸碧。
有谁识、朝来清气。自沈吟、甚流光轻掷,繁华如此。
斜阳外。隐约孤村,隔坞闲门闭。
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危桥静倚。
千年事、都消一醉。谩依依,愁落鹃声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