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忆宛君》
《忆宛君》全文
明 / 张倩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故人别后杳沉沉,独上高楼水国阴。

鸿雁不传书底恨,天山流落到如今。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wǎnjūn
míng / zhāngqiànqiàn

rénbiéhòuyǎochénchénshànggāolóushuǐguóyīn

鸿hóngyànchuánshūhèntiānshānliúluòdàojīn

鉴赏

这首诗《忆宛君》由明代诗人张倩倩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故人别后杳沉沉”,以“故人”二字开篇,点明了怀念的对象,接着用“别后”二字引出离别的事实,而“杳沉沉”三字则生动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空间遥远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深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与故人分离后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次句“独上高楼水国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面对的是广阔无垠的水域,以及笼罩在水面上的阴霾。这一景象不仅映射了诗人内心的阴郁,也暗示了对远方友人处境的担忧和牵挂。登高望远,却只能看到一片阴沉,无法触及心中的那份渴望与期盼,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的“鸿雁不传书底恨”,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借用鸿雁不能传递书信的典故,表达了对无法直接传达思念之情的深深遗憾和痛苦。鸿雁本是古人寄托思念的象征,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这无疑加剧了诗人的失落感。

最后一句“天山流落到如今”,以“天山”作为背景,进一步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天山是中国西部的一座山脉,这里用以比喻与友人之间的地理阻隔。诗句中的“流落”二字,既指友人可能流落他乡,也暗含了诗人自己情感的漂泊不定。整句话表达了对友人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情感状态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

综上所述,《忆宛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空距离的无力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佳作。

作者介绍

张倩倩
朝代:明

张倩倩(1594~1627),明代天启至崇祯时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嫁同城沈自征。沈自征倚才自负,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常年在外郊游,著有《灞亭秋》、《鞭歌妓》、《簪花髻》等传奇,名《渔洋三弄》,与徐文长作品并传。张倩倩才貌出众,“娟冶映人,亭亭若海棠初绽,濯濯若杨柳乍丝”,“脂凝玉腻,微丰有肌,姊妹妯姒间戏呼为‘华清宫人’。她虽才貌双全,却因为丈夫长年在外游历,滞于塞上燕京,生计艰辛,终年抑郁不堪。不幸早逝,时年三十四岁。
猜你喜欢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六十七

朱帘落索掉帘钩,日里狂风夜未休。

花底过来吹蜡烛,也如人泪一般流。

(0)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六十二

已许红丝绣镜囊,更饶金粉拭清光。

镜中神圣知人意,托梦儿家白马郎。

(0)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

闲唤飞琼学问禅,缘何于意独悁悁。

未酬前世铅华业,来结今生寂寞缘。

(0)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三十九

月斜风细梦初回,日掩重门夜却开。

花影乱中人影过,失惊原是小琼来。

(0)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十八

生儿不合住京华,绮陌香衢见百花。

云鬓绾成村妇样,只教夫婿学农家。

(0)

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其一

仙衣自种一池荷,采采青黄当绮罗。

怪底迩来秋气早,水禽飞去晓霜多。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徐安贞 刘细君 吉中孚 苏涣 陈尧咨 苏佑 李绂 黄绍箕 陈叔达 关盼盼 赵顼 李忱 刘义隆 鲍寿孙 窦叔向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