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山梁饮啄肥,宁同牧子叹双飞。
五文愿借天孙巧,移上虞廷补衮衣。
不羡山梁饮啄肥,宁同牧子叹双飞。
五文愿借天孙巧,移上虞廷补衮衣。
这首诗《双雉》是明代诗人邓林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首句“不羡山梁饮啄肥”,诗人以山梁上的鸟儿为喻,表达了自己并不羡慕那些在食物丰富之地栖息的鸟儿,暗示了对物质生活并非唯一追求的态度。接着,“宁同牧子叹双飞”一句,诗人选择与牧童的孤独相对比,更倾向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即使没有伴侣的陪伴,也宁愿保持独立与自由。
“五文愿借天孙巧,移上虞廷补衮衣。”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希望借由天女织女的巧手,将五彩斑斓的图案编织成华美的服饰,献给帝王,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和谐的期盼。同时,这里的“补衮衣”也暗含了修补国家、社会秩序之意,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期待,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红晕脂痕,照出水、新妆靓。幽情共、绿云低映。
一曲西洲,谁采取、亭亭影。人静。对西风、凌波自省。
水佩风裳,偏又报、凉秋信。舞衣冷、幽香满径。
压鬓谁簪,枉负了、闲心性。漫咏。泛一舸、田田万柄。
帘押寒轻,窗茸暝重,一院浓绿无人。
空梁旧燕,来伴倦吟身。
又是酴醾过也,铜驼陌、轧轧香轮。
东风里,残花藉草,何处更飘茵。前尘。
如昨梦,金觞玉柱,鹤岭龙津。
念漂零投老,惆怅逢春。
便有桃源忍问,不知汉、毕竟知秦。
天涯路,关河寸寸,一寸一伤神。
暗水平桥,明霞低浦,霜痕冷阁鱼叉。
才一番寒,微黄却上蒹葭。
瘦腰不恨秋来早,恨秋来、偏在天涯。
更堪伤、十载荷衣,吟鬓苍华。
灯边记得分明语,待梦圆鹊镜、窗倚虫纱。
几日西风,雁归客未还家。
陌头柳色浑难觅,满空江、换了芦花。
又斜阳、过尽西楼,都是昏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