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
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
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
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
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
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
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次韵汤伯纪送别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朋友离别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个人的学术追求。
“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学的推崇,同时也表现出对当下流行之物的批判态度。这里的“莆杭”指的是历史上的名城,而“倾盖”则是比喻盛大的场面。这两句话突出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和维护。
接着,“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 这里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心境,表明即便是在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中,也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不倚门墙”则意味着作者并不依赖于世俗的成功或名誉。
“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探究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这里,“析理”意味着深入分析事物的原理,而“重讲席”则表明这种探求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同时,通过“论文吾合竖降旗”,诗人强调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坚持和追求。
最后,“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这里的“抚弦”是指弹奏琴曲,表达了一种情感的流露。而“何处而今有子期”则是在询问现在是否还有像古代贤人子期那样的朋友存在。这不仅是一种对友谊的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品格高尚之人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个人的学术追求,以及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西山高兮章水东,妇姑之节将无同。
少年两两丧所天,誓死靡他无赧容。
民彝天理不亏缺,百年宁计身之穷。
坐抚孤儿自成立,后来食报何其丰。
挑灯细读太名铭,乃知双节始与终。
呜呼,妇姑之节有如此,柏舟安得专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