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月吐朗澄空,知是仙娥出蕊宫。
向日六花呈瑞象,于今千里素光同。
鸡声唱彻衣沾露,马足催残车斗风。
太息流年过半百,辛勤徒听晓楼钟。
四更月吐朗澄空,知是仙娥出蕊宫。
向日六花呈瑞象,于今千里素光同。
鸡声唱彻衣沾露,马足催残车斗风。
太息流年过半百,辛勤徒听晓楼钟。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出行时所见的月色美景和旅途中的感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四更月吐朗澄空”,以“四更”点明时间,夜深人静之时,月亮从清朗的天空中缓缓升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知是仙娥出蕊宫”运用浪漫的想象,将月亮比作仙界的仙女,从蕊宫(可能指月亮内部)走出,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
“向日六花呈瑞象,于今千里素光同”两句,通过“六花”(可能是指雪花或花瓣)的呈现,暗示着吉祥的预兆,同时强调了月光的普照,无论是在千里之外,都同样明亮纯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统一的赞美。
“鸡声唱彻衣沾露,马足催残车斗风”描绘了旅途中鸡鸣破晓、露水沾衣的景象,以及马蹄声声、疾风呼啸的动态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早行的艰辛与匆忙。
最后,“太息流年过半百,辛勤徒听晓楼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深感慨,虽然经历了半生的辛劳,却只能在晨钟暮鼓中默默感叹时光的无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生的哲思。
美人洗拂白玉卮,老夫自歌置酒辞。
桑榆之光能几时,含情不饮复待谁。
我生材质无所宜,不拟纵任恒矜持。
譬如散木不自知,欲就绳墨何其痴。
盛年一去悔可追,却对蛾眉惭鬓丝。
君不见谢公自是天下宝,偃仰东山颇枯槁。
平生掩鼻向富贵,一见婵娟翻绝倒。
人间混浊殊可憎,聊凭尤物娱怀抱。
屈原湛身亦何补,贾生恸哭空自苦。
漫将一缕系千钧,秪馀碧血埋黄土。
九州浩浩扬洪波,念之岂免泣滂沱。
怀宝迷邦遭诋诃,手援天下可奈何。
未如閒处且婆娑,快饮美酒听清歌。
及今为乐勿蹉跎,明年白发应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