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阳山大石的壮观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大石比作山、洞、涅槃、翁仲、龙象等,生动地描绘了其形态各异、气势磅礴的特点。
“峻极惟崧高,尝闻吉甫诵。” 开篇即以崧高(嵩山)作比,引出对阳山大石的赞美,仿佛先贤吉甫曾吟诵过它的壮丽。
“石今者何为,势若与之共。” 接着描述大石的形态,似乎与天地共存,展现出其不可一世的气势。
“偶来试春衣,暂尔解尘鞚。” 诗人以自己偶然来访,暂时放下尘世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亲近。
“登原路屡回,入门树争滃。” 描述了登山过程中的曲折与树木的茂盛,营造出一种探索未知的氛围。
“叠处譬为山,呀然忽成洞。” 进一步描绘大石的多变形态,既有山峦的起伏,又有洞穴的神秘。
“横陈类涅槃,分峙譬翁仲。” 比喻大石横卧如涅槃重生,矗立如古代的石像,形象生动。
“啾啾猿度悲,贴贴鸟飞恐。” 通过动物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大石的威严与神秘。
“跃治祥金流,黝垩圣铁冻。” 描述大石表面的纹理和颜色,如同流动的金属,又似冻结的圣铁。
“化工孰燃炉,气机潜理综。” 赞美大自然的造物能力,如同炉火般孕育万物,气机贯穿其中。
“一整还一欹,谁迎复谁送。” 表达了大石形态的多变与和谐,如同迎接与送别,自成一体。
“阳山划中开,虎阜凛旁从。” 描述阳山的开阔与虎阜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
“灵壁岂同侪,岐阳真异种。” 将大石与其他景观相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仰窥天阙低,侧压坤维重。” 描绘大石的高度与重量,仿佛触及天空,压低大地。
“蹲猊怒将齧,奔马猛难控。” 通过动物的动态,进一步表现大石的雄伟与力量。
“有并若肩随,或分如斗讼。” 描述大石排列的紧密与错落,如同人在争论。
“龙象整法筵,鼪鼯失家巷。” 以龙象的庄严与鼪鼯的失落,对比大石的神圣与自然的变迁。
“凿须神禹功,炼待娲皇用。” 赞美古代神话人物的功绩,表达了对大石形成的敬畏。
“岩岩挹孟轲,侃侃立子贡。” 引用儒家典故,赋予大石以道德与智慧的象征意义。
“洲边楼碎槌,江上城卧瓮。” 描述周边环境的破败与静谧,与大石形成对比。
“凭焉或言晋,砰尔倏霄宋。” 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添诗的厚重感。
“秦禅偶遗吴,汉封当始雍。” 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扛非九鼎雄,富比八珍供。” 以九鼎和八珍作比,强调大石的珍贵与重要。
“咄叱起老羝,搏拊来仪凤。” 通过动物的反应,再次展现大石的威严与神奇。
“太湖隐见微,远山朝挹众。” 描述远处的湖光山色,与大石形成和谐的画面。
“沈船露危樯,败屋横折栋。” 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增添诗歌的历史感。
“苔古积成衣,藤枯倒穿缝。” 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与大石共生。
“赑屃下倒悬,嵌空旁或拥。” 描述大石下方的奇特景观,以及四周的空洞。
“凌兢步难移,瑟缩心屡动。” 表达了面对大石时的敬畏与激动。
“幔亭危冠颠,梵宇巧补空。” 描述建筑的高耸与巧妙,与大石相映成趣。
“举酒欲浩歌,援琴时一弄。” 诗人想要饮酒高歌,抚琴抒情,表达对大石的敬仰之情。
“云生殿阁浮,风发钟磬䃔。” 描述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风吹钟声的悠扬。
“上帝关九重,下界市一閧。” 对比天界与人间的繁华与喧嚣,强调大石的超然地位。
“目中无全吴,胸次有云梦。” 表达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邃,对大石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便当结幽庐,采撷当月俸。”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在此定居,享受与大石相伴的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阳山大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的情感体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