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前身一蠹鱼,白头仍向酉山居。
千秋于我终乌有,万卷如今付子虚。
祗此嗜痂留痼癖,忽将食蹠弃残馀。
穷年兀兀无长策,不为功名亦读书。
自笑前身一蠹鱼,白头仍向酉山居。
千秋于我终乌有,万卷如今付子虚。
祗此嗜痂留痼癖,忽将食蹠弃残馀。
穷年兀兀无长策,不为功名亦读书。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读书》诗,以自我调侃的口吻,表达了对读书生涯的独特感悟。首句“自笑前身一蠹鱼”,形象地比喻自己如同蛀书虫,沉溺于书籍之中,生动描绘了读书人的专注与痴迷。次句“白头仍向酉山居”则写出诗人即使年事已高,依然选择在酉山这样的僻静之地居住,专心研读。
“千秋于我终乌有,万卷如今付子虚”两句,诗人感慨时间流逝,自己的阅读虽然广博,但对个人而言并无实际的功利收获,仿佛是白白浪费在了虚无之处。接着,“祗此嗜痂留痼癖”表达出对读书的深深热爱,即使这是一种固有的癖好,也难以割舍。
“忽将食蹠弃残馀”暗示诗人可能有过改变心意,想要放弃一些琐碎之事,专注于更重要的东西,但最终还是保留了对书籍的热爱。“穷年兀兀无长策”描述了诗人一生都在勤奋读书,却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或长远目标,只是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
最后,“不为功名亦读书”点明诗人并非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超越了世俗的考量。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心境,展现了读书人对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