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六国日,富盛数齐燕。
带甲动百万,粟支常十年。
迩来军国计,仰给越吴船。
塞北多屯地,京东足水田。
尝闻六国日,富盛数齐燕。
带甲动百万,粟支常十年。
迩来军国计,仰给越吴船。
塞北多屯地,京东足水田。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区大相的《南行感怀四十首》中的第十六首。它以历史为背景,对比了古代六国的强盛与现代国家资源分布的变化。
首句“尝闻六国日,富盛数齐燕”,诗人追溯历史,提到六国时代,其中齐、燕两国最为繁荣富强。接着,“带甲动百万,粟支常十年”描绘了当时军队的强大和粮食储备的充足,显示出六国时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迩来军国计,仰给越吴船”,转折点出现,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资源供给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依赖于南方的越、吴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古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以及不同区域间物资交换的重要性。
最后,“塞北多屯地,京东足水田”则进一步强调了地域差异对国家资源分布的影响。塞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屯地资源,而京东地区则因充足的水田而自给自足。这两句通过对比南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展现了不同地理环境对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古代强盛时期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资源分布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人生快意苦不早,恰有高斋名得好。
翕辟长虚众妙门,碧阶春动元公草。
玄机不疾还自速,七十二候年年足。
邯郸道上枕边逢,到了功成黍先熟。
缓时终见鬼神情,世人未解徒相惊。
露花朝在夕照地,佳木排云阅代成。
汇如沧海泳九有,岂必奔流沙石走。
又如大旱望霖雨,渴壤徐滋甘沫透。
斋中有客手霹雳,驱江转岳无遗力。
高明直济佩韦风,张弦却笑安于棘。
古槐斋外黄沙路,数里逶迤接天去。
宫烟翠拂九关开,千骑火城看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