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后梳妆别起楼,太湖石在水空流。
而今楼瓦飘零尽,只乞中官看石头。
萧后梳妆别起楼,太湖石在水空流。
而今楼瓦飘零尽,只乞中官看石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变迁与物是人非的凄美画面。诗人以“萧后梳妆别起楼”开篇,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场景结合,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萧后,作为南朝陈国的末代皇后,其生活奢华与最终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
“太湖石在水空流”,这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太湖石本是自然界的奇观,但在诗中却成了历史遗迹的象征,它静静地躺在水中,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却无人倾听。这种孤独与寂寞,与前一句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加深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而今楼瓦飘零尽”一句,直接点明了楼阁的破败与消失,暗示了历史的更迭和物事的消逝。这不仅是对萧后所居之楼的描述,也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概括,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不再的深深惋惜。
最后,“只乞中官看石头”一句,以一种无奈和讽刺的口吻,揭示了权力更迭后的荒诞与冷漠。中官,即宫中的官员,他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但面对曾经的辉煌与废墟,只能以观赏石头的形式来寄托对过去的怀念,这种行为既荒谬又悲哀,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引人深思。
苦雨声中春已去。春去无寻处。
雨惯阻人归,问雨如何难阻、春归路。
惜别惜春愁莫诉。并作新词句。
不识到明年,相送春时可是、人如故。
倚回廊。西风初透罗裳。
夜沉沉、碧天如画,银河远泻垂杨。
问何处、野猿啼啸,曾经见、孤雁翱翔。
绣户寒砧,谯楼戍鼓,数声和月到纱窗。
回文字、争传苏蕙,愧杀谢秋娘。
更何须,莺调蝶拍,柳舞桃妆。
忆年时、花开旧院,黄鹂巧弄笙簧。
按红牙、歌翻新律,擎玉斝、杯底生香。
露冷烟青,桑移海换,教人底处问秋光。
又无端、砌蛩悲咽,桐叶响银床。
凝思里,夜阑人静,灯影幢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