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郡荒以寂,土风清且敦。
叛夷一朝集,守兵焉复存。
叔兄何慷慨,辞诀堂上亲。
竟为侍中血,宁惭温序魂。
余时负母出,逾垣若有神。
岂知质孱弱,忽然已忘身。
全家赴清池,誓不为瓦全。
提携出重险,祐助感自天。
至诚岂能格,忠义固所安。
安得惇史笔,垂光照重泉。
边郡荒以寂,土风清且敦。
叛夷一朝集,守兵焉复存。
叔兄何慷慨,辞诀堂上亲。
竟为侍中血,宁惭温序魂。
余时负母出,逾垣若有神。
岂知质孱弱,忽然已忘身。
全家赴清池,誓不为瓦全。
提携出重险,祐助感自天。
至诚岂能格,忠义固所安。
安得惇史笔,垂光照重泉。
这首清代严永华的《杂兴(其四)》描绘了一幅边疆战乱中的家庭悲剧。诗的前两句“边郡荒以寂,土风清且敦”展现了边地的荒凉与淳朴民风。接着,“叛夷一朝集,守兵焉复存”揭示了敌人的突袭和守军的溃败。
诗人的情感转折点在于“叔兄何慷慨,辞诀堂上亲”,描述了叔兄英勇就义的情景,他的牺牲激发了家人同仇敌忾的决心。“竟为侍中血,宁惭温序魂”表达了对叔兄高尚节操的赞美,以及对忠诚传统的坚守。
“余时负母出,逾垣若有神”写出了主人公背母逃离的紧张与神奇,体现了母子间的深情。“全家赴清池,誓不为瓦全”展现了家人的决绝,宁愿赴死也不愿苟活。随后,“提携出重险,祐助感自天”表达了对天意的感激,以及对生存的信念。
最后两句“至诚岂能格,忠义固所安”强调了忠诚与义气的力量,即使无法改变命运,也心甘情愿承受。诗人希望后世能以史书记载这段忠烈事迹,使之光照千古:“安得惇史笔,垂光照重泉。”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清末边疆人民在逆境中的坚毅与忠诚。
新绿江村,阴阴与、溪流争涨。
烦寄讯、竹平安否,至今无恙。
初见栗留穿柳去,忽惊松鼠缘藤上。
正春深、谷雨焙枪旗,山僧饷。难消遣,情摇漾。
蛮姬舞,秦青唱。正蒲萄浓泼,春波如酿。
试向花前移玉案,休思阁里燃藜杖。
念平生、一枕梦悲欢,他年状。
锦幄红霞卷。赋催妆、鹊桥已驾,青鸾先遣。
才子广陵年尚少,下直墨华犹泫。
奁镜伴、乌丝蚕茧。
携得御炉香满袖,正天生、初渡银河浅。
京兆笔,晴窗展。远山肯使眉痕显。
倦支颐、流苏低亚,筠笼微扁。
吹罢凤箫闲对弈,乱局须凭猧犬。
吟蟋蟀、西堂愁免。
欲博琴台人一笑,解鹴裘、好向垆头典。
莲漏永,兰缸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