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东宫体孝文,明堂服色谩云云。
力行到底终何似,不逮躬行万石君。
鹤发东宫体孝文,明堂服色谩云云。
力行到底终何似,不逮躬行万石君。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陈普所作的《咏史》其二,以董仲舒为题材。诗中通过描绘董仲舒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对他的评价和思考。
"鹤发东宫体孝文",这里的"鹤发"形容董仲舒年老但仍精神矍铄,"东宫"可能指的是他担任太子太傅的经历,暗示他对教育后代的贡献。"体孝文"则指他效仿汉文帝的孝道精神,推崇儒家伦理。
"明堂服色谩云云","明堂"象征朝廷,"服色"指礼仪制度,"谩云云"则表示表面上的繁文缛节。诗人认为董仲舒虽然在理论上强调礼制,但在实际推行上可能并未做到尽善尽美。
"力行到底终何似",诗人进一步追问,董仲舒的理论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与实际行动相去甚远,那么他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不逮躬行万石君","万石君"指汉代名臣石奋,以其廉洁自律而著称。诗人将董仲舒与石奋相比,暗示董仲舒的实践能力不如石奋那样亲身力行,缺乏实际行动的典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提问,对董仲舒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他的孝道理念虽高,但若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躬行之中,就显得空洞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