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丹梯远,苍茫听午钟。
莲花随地涌,宝树自云封。
日映毫光现,烟深塔影重。
谁知人境内,亦有竺乾峰。
路转丹梯远,苍茫听午钟。
莲花随地涌,宝树自云封。
日映毫光现,烟深塔影重。
谁知人境内,亦有竺乾峰。
这首诗描绘了碧云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碧云寺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句“路转丹梯远”,描绘了通往碧云寺的道路蜿蜒曲折,丹梯高耸,暗示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接着,“苍茫听午钟”一句,通过午时悠扬的钟声,渲染了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静止与心灵的净化。
“莲花随地涌,宝树自云封”两句,运用了莲花与宝树这两个佛教象征物,不仅展现了碧云寺的自然美景,也寓意着佛法的纯洁与神圣。莲花象征着清净与解脱,宝树则代表了佛教的智慧与教义。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日映毫光现,烟深塔影重”描绘了日光照耀下,寺庙的光辉与阴影交织,形成了一幅光影交错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碧云寺在自然光线下的美丽,也暗示了佛法的光芒穿透世俗的迷雾,照亮人心。
最后,“谁知人境内,亦有竺乾峰”表达了碧云寺作为人间的一处净土,隐藏着佛法的高峰,即佛教智慧的顶点。这句话既是对碧云寺独特魅力的赞美,也是对佛法深邃内涵的一种揭示,鼓励读者去探索和领悟其中的奥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碧云寺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充满哲思的意境,引导读者在美的享受中体悟佛法的真谛。
裁春衫寻芳。
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
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
谁念我,今无裳?
自少年、消磨疏狂。
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
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
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
身是客、愁为乡。
算玉箫、犹逢韦郎。
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鸳鸯拂破苹花影,低低趁凉飞去。
画里移舟,诗边就梦,叶叶碧云分雨。
芳游自许。
过柳影闲波,水花平渚。
见说西风,为人吹恨上瑶树。
阑干斜照未满,杏墙应望断,春翠偷聚。
浅约挼香,深盟捣月,谁是窗间青羽。
孤筝几柱。
问因甚参差,暂成离阻。
夜色空庭,待归听俊语。
杏烟娇湿鬓。
过杜若汀洲,楚衣香润。
回头翠楼近。
指鸳鸯沙上,暗藏春恨。
归鞭隐隐。
便不念、芳盟未稳。
自箫声、吹落云东,再数故园花信。
谁问。
听歌窗罅,倚月钩阑,旧家轻俊。
芳心一寸。
相思后,总灰尽。
奈春风多事,吹花摇柳,也把幽情唤醒。
对南溪、桃萼翻红,又成瘦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