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殊未减,碧落绝纤尘。
绛阙飞金镜,银潢渡玉轮。
霏霏烟霭灭,湛湛露华新。
倚幌人千里,遥知翠黛颦。
清光殊未减,碧落绝纤尘。
绛阙飞金镜,银潢渡玉轮。
霏霏烟霭灭,湛湛露华新。
倚幌人千里,遥知翠黛颦。
这首诗描绘了十六夜月的美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首句“清光殊未减,碧落绝纤尘”直接点明了月光的明亮与天空的纯净,仿佛月光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减弱,天空中没有一丝尘埃,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绛阙飞金镜,银潢渡玉轮”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金色的镜子在绛色的天宫中飞翔,又似玉轮渡过银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独特的动态美。
“霏霏烟霭灭,湛湛露华新”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宁静与清新,烟雾消散,露珠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月光交相辉映,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最后,“倚幌人千里,遥知翠黛颦”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远方之人倚靠窗帷,凝视着这轮明月,似乎能感受到月光中蕴含的情感,甚至想象到对方的愁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月夜美景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故人留镜无归处,今日怀君试暂窥。
岁久岂堪尘自入,夜长应待月相随。
空怜琼树曾临匣,犹见菱花独映池。
所恨平生还不早,如今始挂陇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