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童稚时,不见一物好。
意言有妙理,独恨知不早。
初闻守善死,颇复吝肝脑。
中稍历艰危,悟身非所保。
犹然谓俗学,有指当穷讨。
晚知童稚心,自足可忘老。
吾心童稚时,不见一物好。
意言有妙理,独恨知不早。
初闻守善死,颇复吝肝脑。
中稍历艰危,悟身非所保。
犹然谓俗学,有指当穷讨。
晚知童稚心,自足可忘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成长和认知过程的深刻反思。开篇“吾心童稚时,不见一物好”直接抒发了诗人在年轻时期对世间万物缺乏理解和欣赏的状态,显得天真而无知。接下来的“意言有妙理,独恨知不早”则流露出一种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于未能早些领悟这一切的遗憾。
诗人随后提到“初闻守善死,颇复吝肝脑”,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年轻时期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与无知,这种对生死问题的浅尝辄止,反映出一种未成熟的心态。
中间两句“中稍历艰危,悟身非所保”则是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这一段体验让他明白了身体和生命并非永久可靠的东西,从而引发了对现实与自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两句“犹然谓俗学,有指当穷讨”显示诗人对于世间学问仍持有一种期待,认为它们有待探索和研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晚知童稚心,自足可忘老”,他开始领悟到年轻时期那份单纯与无忧,最终也能够达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和超脱,对待老年的态度变得更加淡然。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个人成长、认知过程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不同生活阶段的回顾,诗人展现了一个从无知到觉醒,再到内心平静的精神旅程。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