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花前为怯春,春风似也不怜人。
明添愁绪阴添病,不分花枝自在身。
不向花前为怯春,春风似也不怜人。
明添愁绪阴添病,不分花枝自在身。
这首《愁春》由明代诗人杨宛所作,通过对春风与花朵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
首句“不向花前为怯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并非畏惧春天的到来,而是另有原因。这里的“怯春”并非对季节的恐惧,而是对春天所带来的变化和生命的流逝感到不安,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次句“春风似也不怜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春风本是自然界中温柔而充满生机的力量,但在诗人眼中却似乎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关怀与理解。这句诗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春风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强化了诗人孤独与被忽视的感受。
后两句“明添愁绪阴添病,不分花枝自在身”,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身体的不适。白天(“明”)的春光不仅没有带来愉悦,反而加重了内心的愁绪;夜晚(“阴”)的凉意则让身体更加虚弱。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面对春天时的复杂情绪,以及这种情绪对身心造成的双重打击。
整体来看,《愁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自然景物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春天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哀愁。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阎公立朝时,凛然古遗直。
孤忠捍世波,砥柱屹挺特。
一旦成千古,埋玉秀山侧。
至今山中泉,实以配公德。
欲知其源深,下涨千顷泽。
沙渠走清快,石井湛绀碧。
譬如渑与淄,相去无寻尺。
日光每下彻,山影必倒植。
倚栏应忻然,游鳞见尾脊。
知谁念纯孝,满掬种白石。
粲然生玉英,冥感吁莫测。
泉旁有精舍,闻多登览适。
何时同二老,追逐扶瘦策。
诗成坐假寐,梦历秋山赤。
想见环佩清,绕除馀响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