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胡氏溪亭》
《题胡氏溪亭》全文
唐 / 朱庆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ìtíng
táng / zhūqìng

tíngxiāngjìnshíyǒufēng
jiànsōngshēng便biànhēixiǎnkànduōhóng

qiūshēnghòushānshěnzhōng
zhǔrénnéngshǒujìnglüèxīntóng

翻译
亭子紧邻小溪,风儿无时不在吹拂。
涧边的松树自小就长成深色,野外的苔藓看起来多是红色。
秋雨过后,山中的声音更显清脆,夜晚降临,山色更加深沉。
主人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与客人的心情大致相同。
注释
亭:亭子。
溪:小溪。
无时:随时。
不:不。
有:存在。
涧松:山谷中的松树。
生便:自小就。
黑:深色。
野藓:野外的苔藓。
看:看上去。
多:大多。
红:红色。
雨足:秋雨充足。
秋声:秋天的声音。
后:之后。
山沈:山色沉寂。
夜色:夜晚的景色。
主人:主人。
能:能够。
守静:保持宁静。
略:大致。
客心:客人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首句"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设定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场所,溪水潺潺,与亭台遥相呼应,不论何时,都能感受到那清新的风。

接着"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层次。山涧中的松树郁郁葱葱,呈现出深沉的绿色,而野外的苔藓则在秋风中泛着红意,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和谐。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一句,则将时间推进至秋雨之后,山谷间充满了秋天特有的声音,而当夜幕降临,大地便沉浸在深邃的夜色之中。这里不仅描绘了景象,也传达了一种静谧与深远。

最后两句"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表明了主人对于这份宁静的珍视,同时也与来访的游客心灵相通。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美好寄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倾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静雅、生命力旺盛的山谷世界。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曲颂扬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抒情诗篇。

作者介绍
朱庆馀

朱庆馀
朝代:唐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生辰:826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猜你喜欢

山境

山境只如此,一一皆可悦。

有石无不松,有松无不雪。

日夕众烟空,微钟上初月。

禽各静其枝,虎亦安其穴。

千峰一皓然,竟与人寰绝。

仁义属荣华,道法徒餔歠。

我舌久已焦,我心久已决。

安得一二人,把臂不须说。

(0)

一曲

一曲娇歌酒一觞,难醒难醉又难忘。

争知一别还非易,满地月明归路长。

(0)

元宵漫兴

天风吹散赤城霞,散落人间作九华。

夹路星球留去马,烧空火树乱归鸦。

笙歌醉月家家酒,帘幕窥春处处花。

一派云《韶》天外迥,不知仙驭过谁家。

(0)

邯郸行

宝马邯郸道,金装游侠过。

一朝罢歌舞,千秋伤绮罗。

台榭风花尽,郊原烟草多。

客心将夜月,滚滚向漳河。

(0)

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

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

乞米至今馀断帖,埋名从古是奇才。

劫灰满眼堪愁绝,坐守寒灰更可哀。

(0)

自举师不克与二三同志怏怏不平赋此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将壮志竟蹉跎。

丈夫不作寻常死,纵死常山舌不磨。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