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北郭门,荆榛夹路齐。
悲风起白杨,叶落何凄凄。
道逢孤儿卧,肌肤若螬蛴。
伶俜瘦皮骨,却立忘东西。
对我但长跪,气咽不能啼。
自陈无罪过,父惑后娶妻。
夙昔千金爱,慈母娇提携。
高堂倏背弃,妖牝鸣晨鸡。
风波起骨肉,咫尺如秦齐。
终朝拾橡栗,薄暮餐黄齑。
箠笞动盈百,卒岁无领绨。
弃置田野间,冉冉白日低。
昔为掌上珍,今为浊水泥。
千秋履霜辙,永永戒前蹊。
步出北郭门,荆榛夹路齐。
悲风起白杨,叶落何凄凄。
道逢孤儿卧,肌肤若螬蛴。
伶俜瘦皮骨,却立忘东西。
对我但长跪,气咽不能啼。
自陈无罪过,父惑后娶妻。
夙昔千金爱,慈母娇提携。
高堂倏背弃,妖牝鸣晨鸡。
风波起骨肉,咫尺如秦齐。
终朝拾橡栗,薄暮餐黄齑。
箠笞动盈百,卒岁无领绨。
弃置田野间,冉冉白日低。
昔为掌上珍,今为浊水泥。
千秋履霜辙,永永戒前蹊。
这首《孤儿行》描绘了一个孤儿的悲惨命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儿在社会边缘挣扎求生的艰难。诗中以“步出北郭门”开篇,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荆棘与杂草夹道,预示着孤儿所处环境的恶劣。接着,“悲风起白杨,叶落何凄凄”,借自然界的凄凉景象,渲染了孤儿内心的悲痛。
诗人通过“道逢孤儿卧,肌肤若螬蛴”这一细节描写,直观地展现了孤儿身体的瘦弱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孤儿“伶俜瘦皮骨,却立忘东西”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其孤独无助的处境。面对诗人,孤儿“对我但长跪,气咽不能啼”,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无法诉说的悲哀。
孤儿的自述揭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父亲再婚导致家庭变故,慈母被抛弃,孤儿从此陷入困境。他每日“终朝拾橡栗,薄暮餐黄齑”,生活艰辛,遭受鞭打,年复一年,日子在贫困中度过。诗中通过孤儿的遭遇,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题。
《孤儿行》不仅是一首对孤儿悲惨命运的同情之作,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贫富差距、家庭伦理等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明代社会的一个侧面,感受诗人对于弱势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结客少年场,诩诩日追逐。
如何伐木诗,雅韵竟难续。
缅怀金石交,仰止圣贤躅。
直谅资丽泽,燕辟承耻辱。
所以善道之,讵云惜忠告。
吾生已壮齿,沉冥尚幽谷。
譬之百疾攻,良药久未服。
端居发深省,怆然抱惭恧。
昨感吾子言,一一道衷曲。
岂同心背负,甘为手翻覆。
膏肓托砭箴,茅塞藉锄斸。
愿言坚此盟,吾志当共勖。
皇颉久不作,史籀亦已尘。
古学既凋丧,古制遂沉湮。
文繁世愈降,作者日维新。
春蛇复秋蚓,萎薾何足珍。
有美渊学士,运笔如有神。
翰墨盈海内,声华重儒绅。
悠悠百年后,继之更何人。
开卷抚遗迹,黯然忽悲辛。
商敦与周鼎,此器谁为陈。
图书道如在,会见风俗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