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月明淮水流,帝城南畔大航头。
凿山曾费前人力,逐利今宜过客舟。
六朝旧事消磨尽,四海安生割据休。
玉树哀音已亡国,更无人在隔江讴。
满地月明淮水流,帝城南畔大航头。
凿山曾费前人力,逐利今宜过客舟。
六朝旧事消磨尽,四海安生割据休。
玉树哀音已亡国,更无人在隔江讴。
这首《秦淮夜泊》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景色与历史的沧桑感。
首句“满地月明淮水流”,以月光洒满大地,淮水缓缓流淌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帝城南畔大航头”一句,点明地点,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中,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帝王都城的余晖。
“凿山曾费前人力,逐利今宜过客舟。”这两句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过去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敬仰,以及对当下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交通发展的肯定。其中,“凿山”与“过客舟”形成鲜明的时空转换,既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暗示了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六朝旧事消磨尽,四海安生割据休。”此句承上启下,将视角拉至历史的长河,指出六朝繁华已逝,四海统一的局面取代了过去的割据状态。这里的“旧事消磨尽”不仅指历史的变迁,也暗含着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感慨。
最后,“玉树哀音已亡国,更无人在隔江讴。”以“玉树哀音”象征国家的衰败,与开头的月明淮水形成呼应,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无常的深沉思考。同时,“更无人在隔江讴”则暗示了后世对这段历史的遗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秦淮河夜晚景色的描绘,结合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变迁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野晴欣出郭,幽探入萝烟。
诸洞虚分白,三岩势欲悬。
晴云长结雨,寒石暗通泉。
爱此深冬草,青青池水边。
君不见陶公饮酒负奇气,平生下笔五千字。
不肯上书干明主,安能束带见小吏。
归来不愿千顷田,但须囊中有酒钱。
男儿委身事权贵,摧眉折腰诚可怜。
朱君雄豪气如虎,风期直与陶公伍。
青袍银带不复视,壮年弃官如弃土。
雅性好酒兼好文,眼中富贵岂足论。
五花换酒召宾客,千金买书遗子孙。
人生百岁终萧索,如子从容胡不乐。
未似原生少宿储,却比苏家多负郭。
长安陌上久离群,子亦还山卧白云。
南岩桂树花自发,岁晚相看一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