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沧波野自宜,岁寒心事晚犹迟。
萧萧野影疏疏叶,吹尽秋风君不知。
白石沧波野自宜,岁寒心事晚犹迟。
萧萧野影疏疏叶,吹尽秋风君不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迭与生命的坚韧。首句“白石沧波野自宜”,以“白石”和“沧波”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广阔而深远的自然景象,暗示了环境的原始与宁静。“岁寒心事晚犹迟”,则借用了“岁寒三友”的意象,暗喻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持与等待,即使在寒冷的季节里,心中的愿望也似乎还未实现,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与期待。接下来,“萧萧野影疏疏叶”,通过“萧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秋风吹过时树叶摇曳的声音,以及稀疏的落叶在地面投下的影子,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氛围。最后,“吹尽秋风君不知”,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尽管外界的季节变换已经明显,但某些人或事物却对此无动于衷,强调了对变化的敏感与对不变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唐时吕岩叟,换骨成神仙。
遗丹传老树,变化延其年。
丹香忽融液,散入苍崖巅。
长生孕灵草,茎叶何鲜鲜。
枯根挂碧落,吞吐流虚烟。
不受水土力,不随寒暑迁。
谁能登云梯,移来此檐边。
凡花与群木,丽质徒娟娟。
彭泽虽爱菊,两院荒金钱。
濂溪空爱荷,开落秋风前。
峭峰山中客,道眼明先天。
一线同寿眼,万古长绵延。
君不见祖龙痴欲采为药,海山何处驾楼船。
丙申二月七,是夕月离毕。
春云忽霮䨴,春雨复蒙密。
绵绵殆三旬,不见天上日。
谪官在淮甸,幽抱常郁郁。
岂无琅邪山,泥泞不可出。
空庭唯蚯蚓,得势互蟠屈。
乘兹积阴气,小穴恣出没。
山禽忽飞下,长嘴啄深窟。
倒曳方力争,强吞遽全失。
食土与巢林,上下非俦匹。
胡然罹此酷,不能保微质。
嗟嗟彼群小,倾夺事匪一。
仪凤去九夷,神龙入泉室。
如何役吾眼,瞻视此小物。
归来因浩叹,自悔成诗笔。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祇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馀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
飞虫凌兢走兽慄,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谁能保此千世后,天柱不折泉常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