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在幽谷,清绝少人过。
香露侵衣润,光风拂席多。
瑶琴无俗韵,澧浦有遗歌。
芳室薰融久,应知德不磨。
种兰在幽谷,清绝少人过。
香露侵衣润,光风拂席多。
瑶琴无俗韵,澧浦有遗歌。
芳室薰融久,应知德不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兰花山谷图景。诗人以“种兰在幽谷”开篇,巧妙地将兰花置于远离尘嚣的深谷之中,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氛围。接着,“清绝少人过”一句,既点明了环境的清寂,也暗示了兰花的高洁与孤傲。
“香露侵衣润,光风拂席多”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兰花山谷的独特魅力。香露轻拂,不仅润泽了衣物,更增添了山谷的灵性;光风徐来,轻轻拂过席面,仿佛是大自然的轻声细语,充满了生机与和谐。
“瑶琴无俗韵,澧浦有遗歌”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瑶琴象征着高雅的艺术和纯净的心灵,而“无俗韵”则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澧浦的遗歌,或许是指历史的回响或是先贤的教诲,它们在山谷中回荡,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
最后,“芳室薰融久,应知德不磨”两句,以兰花的持久芳香比喻道德品质的永恒不变。兰花虽处幽谷,却能散发长久的香气,正如高尚的品德,无论外界如何变迁,都能保持其本色,永不褪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兰花山谷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森沈径易迷,搘筇为徘徊。
何处春光多,时登百花台。
主人澹无情,林花为谁开。
分得蹲鸱种,连根占地腴。
晓吹黏玉糁,深碗啖模糊。
分房圆戢戢,弄色翠娟娟。
摘实怜空的,方知雨露偏。
快雨不相期,平湖忽萧飒。
坐久日明檐,繁声静中灭。
拟问扁舟,归来趁、蓬莱寿席。
还又向、月城迢递,岁寒为客。
多竹襟期居已就,一川图画□堪觅。
想玉笙、霜鹤拥蹁跹,真仙伯。
身早退,头翻黑。
心最懒,闲偏适。
更新来膝下,始看袍色。
安石正多人望在,子公何用缄书立。
但年年、把酒为梅花,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