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桥西绿作围,野人白板隐朝晖。
虚舟自动觉潮上,鸣驷不来逢客稀。
纤雨花边双短鬓,融泥堤上小深衣。
宁辞俗态疑多事,要是逃名志未违。
荣木桥西绿作围,野人白板隐朝晖。
虚舟自动觉潮上,鸣驷不来逢客稀。
纤雨花边双短鬓,融泥堤上小深衣。
宁辞俗态疑多事,要是逃名志未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乡村景象。首句“荣木桥西绿作围”,以“荣木”点明地点,通过“绿作围”三字,生动地勾勒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环绕着荣木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接着,“野人白板隐朝晖”一句,将视角转向了居住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的“野人”。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白板房中,与世隔绝,只在晨光初现时才显现出他们的存在。这种隐居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了人物的淡泊名利,也暗示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虚舟自动觉潮上,鸣驷不来逢客稀”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人物的孤独。虚舟随波逐流,似乎无需人力推动,象征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而“鸣驷不来”则表明来访者稀少,更加强调了环境的宁静和人物的孤独感。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生活的向往。
“纤雨花边双短鬓,融泥堤上小深衣”描绘了雨后花间的景象,以及人物的外貌特征。细雨滋润了花朵,使它们更加鲜艳,而人物的“双短鬓”与“小深衣”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统一,进一步强调了人物与自然的融合。
最后,“宁辞俗态疑多事,要是逃名志未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态度的反思和对于逃避名利的坚定决心。诗人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迎合世俗的规则,这表明了他对自由和真实自我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浪游知几载,久不到山巅。
泉石曾留意,烟霞未有缘。
松阴长匝地,塔颖欲钻天。
待洗尘埃脚,重来访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