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霜明十月寒,枝头颗颗缀金丸。
王孙抛却黄金弹,酒伴收归白玉槃。
乍见浑疑卢橘熟,初尝犹带越梅酸。
洞庭风味真相似,试与尊前比并看。
江上霜明十月寒,枝头颗颗缀金丸。
王孙抛却黄金弹,酒伴收归白玉槃。
乍见浑疑卢橘熟,初尝犹带越梅酸。
洞庭风味真相似,试与尊前比并看。
这首宋朝蔡戡所作的《咏橘》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霜降时节江边橘树的景象,以及对橘子从采摘到品尝的生动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首句“江上霜明十月寒”,开篇即点出时令,霜明的江面与深秋的寒意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接着,“枝头颗颗缀金丸”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橘树上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景象,仿佛是点缀在枝头的颗颗宝石,既突出了橘子的色泽之美,也暗示了丰收的喜悦。
“王孙抛却黄金弹,酒伴收归白玉槃”两句,运用了典故,借“王孙”和“酒伴”的行为,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于新鲜橘子的期待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分享的乐趣。这里的“黄金弹”和“白玉槃”分别指代了弹弓和盛放橘子的盘子,通过这样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乍见浑疑卢橘熟,初尝犹带越梅酸”则进一步描写了橘子的外观与口感。乍见时,橘子的成熟度让人误以为是另一种水果——卢橘;初次品尝,其酸甜交织的口感又如同越梅,既新鲜又富有层次感,展现了橘子独特的风味。
最后,“洞庭风味真相似,试与尊前比并看”两句,将橘子与洞庭湖畔的风味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橘子品质的高度评价,并邀请读者在宴席上细细品味,感受其与洞庭湖畔佳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强调了橘子的美味与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橘子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蕴含了生活的哲理和情感的丰富性,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咏物佳作。
庐山景何如,胜迹多已古。
水石相回旋,天地巧排布。
我本天涯人,未知有庐阜。
恨不早经过,西征一何暮。
香炉在何许,缥缈凌高空。
却入白莲沼,令人思远公。
高岩草堂在,吏隐居其中。
至今三尺童,犹能话白公。
可想不可见,山色空重重。
水流来何远,所过生苔藓。
自古垂飞帘,至今不能捲。
此外犹足观,足力已困竭。
僧居本静閒,群鸟争啭舌。
恰欲高枕眠,魂梦恐遭聒。
知是乘雨来,山路泥滑滑。
阴云犹未收,明朝又西发。
我闻灵鳌万丈居海宫,峨峨头戴三神峰。
匣有神刀刃如雪,便欲鲙之雕俎中。
又闻银涛一派天上来,寒光湛湛浸瑶魁。
心有穷愁万馀斛,便欲沃为三两杯。
无人为把天关叩,不放金乌飞、玉兔走。
大嚼一脔肉,满酌十分酒。
然后酩酊归醉乡,不问其天之高、地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