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烛笼纱,风轮替扇,良宵顿减秋暑。
擘藕丝长,穿莲薏在,不比向时樽俎。感甄洛浦。
怕平视、刘桢未许。鸡舌偷含麝香,分佩自怜奇遇。
清商动弦绕柱。闇嵯峨、碧云不度。
信道旗亭争唱,韵流千古。惆怅停歌罢舞。
怎忘得、娇羞背人语。语吐幽兰,情伤坠絮。
电烛笼纱,风轮替扇,良宵顿减秋暑。
擘藕丝长,穿莲薏在,不比向时樽俎。感甄洛浦。
怕平视、刘桢未许。鸡舌偷含麝香,分佩自怜奇遇。
清商动弦绕柱。闇嵯峨、碧云不度。
信道旗亭争唱,韵流千古。惆怅停歌罢舞。
怎忘得、娇羞背人语。语吐幽兰,情伤坠絮。
这首诗名为《天香》,作者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汪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宴饮的画面,电光如烛,微风轻拂,凉意顿生,与夏日炎热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藕丝和莲子的比喻,暗示了宴席上的美食与往日不同,增添了雅致与清新。
接着,诗人引用甄妃和洛浦的典故,表达对美人的仰慕和不敢直视的微妙情感,暗示了宴会上佳人之美。鸡舌香和麝香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宴席的奢华与香气四溢,诗人自怜能有这样的奇遇,得以亲近美酒佳人。
随着乐曲响起,清商之音回荡,如碧云般难以触及,仿佛在歌亭间流传千年。诗人感叹此景此情,不禁停下歌舞,沉浸在回忆中。他记得美人羞涩的背影和言语,如兰花吐露芬芳,如飘絮带出哀伤。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往昔情感的怀念,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