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有鸦惊树,披衣洞竹楼。
平怜万家梦,犹压晓云头。
独醒嗟何益,劳生此暂休。
朝霞如可掬,吾愿访丹丘。
甫有鸦惊树,披衣洞竹楼。
平怜万家梦,犹压晓云头。
独醒嗟何益,劳生此暂休。
朝霞如可掬,吾愿访丹丘。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独自站在洞竹楼上的所见所感。首句“甫有鸦惊树”,以鸦鸟惊飞的动态,营造出清晨宁静中的一丝生动,仿佛整个世界在这一刻被唤醒。接着“披衣洞竹楼”,写出了诗人的动作与环境的融合,他穿着衣物,站在竹楼之上,与自然紧密相连。
“平怜万家梦”,诗人对千家万户的梦境充满了同情与关怀,这既是对人间百态的深刻洞察,也是诗人内心柔软的一面。而“犹压晓云头”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晨曦初露,云雾尚未完全散去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独醒嗟何益,劳生此暂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清醒状态的感慨,以及对忙碌人生的暂时解脱。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反思显得尤为珍贵,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与名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思。
最后,“朝霞如可掬,吾愿访丹丘”,诗人渴望拥抱那如同伸手可及的朝霞,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里的“丹丘”通常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中的净土或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自我以及理想境界的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乱山无清晓,云水但稠浊。
累日行重岚,丛密何由豁。
安知兹壁外,不有朝暾跃。
颓云初离洞,流出将焉托。
岭半一人家,如鸟巢阿阁。
人语向空濛,烟火出冥漠。
隔江望秭归,残阳见井郭。
胡为既济后,昏暮犹墟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