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在中坛之上临朝的宏大场景,以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深远思考。开篇“帝临中坛,四方承宇”,形象地展现了帝王居于中央,四面八方臣民仰望的情景,象征着君权的至高无上与四方归心。
接着,“绳绳意变,备得其所”两句,表达了帝王治国理念的深邃与全面,意指其政策与措施能够恰到好处地适应各种情况,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反映了古代政治智慧,即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则进一步阐述了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规划,强调了和谐统一(六合)的重要性,并通过“五”这一数字概念,象征着秩序、平衡与和谐的追求。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之中,体现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高度关注。
“海内安宁,兴文匽武”两句,描绘了在帝王的英明领导下,国家实现了内外安宁,文化与军事并重的局面。这不仅体现了对和平稳定的向往,也彰显了文治武功并举的治国策略,既重视文化教育的繁荣,又强调军事力量的稳固,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繁荣。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则将视角转向自然与宇宙,赞美大地母亲的丰饶与光明,同时借“三光”(日、月、星)之喻,象征帝王的德行如同天象一般明亮,照耀四方,引领民众走向光明与繁荣。
最后,“穆穆优游,嘉服上黄”描绘了帝王在庄严而从容的氛围中,穿着华丽的服饰,展现出王者风范。这里的“穆穆”形容帝王的威严与庄重,“优游”则暗示其治理国家时的从容不迫,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自信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帝王临朝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治国理念、国家稳定、文化发展、自然和谐等方面的赞颂,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理想君主与盛世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间气产奇兽,不与百兽同。
视人不视面,洞然见心胸。
角端盈尺不乱触,英风凛凛奸回肃。
古来朝著重台臣,绘绣昂昂耸冠服。
台臣从古真有谁,莽恭府笑能先知。
知之不明安敢触,触之不力徒尔为。
倚行台,观粉壁,几人对此无惭惕。
呜呼使兽如有知,十中八九不敢逼,况易以之供服饰。
船开趁南风,亦有北风日。
天风自靡常,逆顺变倏忽。
扁舟波浪深,帆樯碇柁繂。
一物苟不牢,顺风亦有失。
三老向我言,自少舟为室。
彭蠡及洞庭,往来岁六七。
逢时不甘迟,背时不贪疾。
等閒理吾舟,劳勚难殚述。
弊者图维新,疏者思以密。
樯高不尽帆,楫健宁竭术。
未雨愁阴霾,在通虑浅窒。
持此数十年,恒获济川吉。
今人浑靠天,自治却草率。
南风笑嘻嘻,北风嗟郁郁。
争先与怨迟,二者递惊怵。
值浅竭篙力,力尽志亦屈。
得风满张帆,帆朽舟亦卼。
结发事江湖,白首靡一失。
小大事则殊,至理亮仿佛。
我闻顿拊髀,理到言且质。
因之制行藏,何往不自逸。
饶谁身外名,进我杯中物。
醉来揭孤篷,傲睨天地阔。
逆顺吾不知,迟速安暇恤。
孤兴寄青山,匡庐遥崒嵂。
《江上与舟师言》【明·苏葵】船开趁南风,亦有北风日。天风自靡常,逆顺变倏忽。扁舟波浪深,帆樯碇柁繂。一物苟不牢,顺风亦有失。三老向我言,自少舟为室。彭蠡及洞庭,往来岁六七。逢时不甘迟,背时不贪疾。等閒理吾舟,劳勚难殚述。弊者图维新,疏者思以密。樯高不尽帆,楫健宁竭术。未雨愁阴霾,在通虑浅窒。持此数十年,恒获济川吉。今人浑靠天,自治却草率。南风笑嘻嘻,北风嗟郁郁。争先与怨迟,二者递惊怵。值浅竭篙力,力尽志亦屈。得风满张帆,帆朽舟亦卼。结发事江湖,白首靡一失。小大事则殊,至理亮仿佛。我闻顿拊髀,理到言且质。因之制行藏,何往不自逸。饶谁身外名,进我杯中物。醉来揭孤篷,傲睨天地阔。逆顺吾不知,迟速安暇恤。孤兴寄青山,匡庐遥崒嵂。
https://shici.929r.com/shici/nMshMT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