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湘云入,丛花竹几竿。
林清移席动,溪碧捲帘看。
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
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
幽径湘云入,丛花竹几竿。
林清移席动,溪碧捲帘看。
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
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
这首诗描绘了潇湘馆内幽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引导着读者步入一片被湘云笼罩的神秘世界。路径两旁,翠竹与丛花相映成趣,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进一步深入,诗人通过“林清移席动,溪碧捲帘看”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人在自然中的互动与体验。清风徐来,竹林轻摇,仿佛在邀请人们移步换景;而远处溪水碧绿,帘幕轻轻卷起,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去欣赏那流动的美景。
“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的赞叹。即使是在炎热的六月,这里依然保持着秋天的凉爽,让人难以分辨季节的变化,感受到一种超脱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生物以生命感。竹笋(箨龙)在雷雨中破土而出,琅玕(竹子)在风雨中发出清脆的声音,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潇湘馆内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佳作。
永和九年暮春时,会稽山阴春欲离。
兰亭胜槩胜天下,一年修禊事相宜。
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崇山峻岭奇。
又有茂林与脩竹,清流激湍左右之。
引为流觞行曲水,列坐其次遵两涯。
虽无丝竹管弦盛,一觞一咏幽情舒。
是日天浪气清彻,惠风和畅来迟迟。
仰观宇宙浑浩浩,俯察品汇咸熙熙。
游目骋怀娱视听,其为可乐信何如。
夫人有生具形质,相与俯仰一世馀。
有时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意自知。
有时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四外驰。
取舍万殊静躁异,欣于所遇心则怡。
暂得于已快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兹。
所之既倦情事易,感慨不觉频嗟吁。
向之所忻一俛仰,遂为陈迹犹兴思。
因怀脩短终期尽,死生大事堪痛悲。
每揽昔人兴感由,至今真若合契符。
临文嗟悼固不一,不能喻怀徒自疑。
固知死生或虚诞,亦见彭殇真妄为。
后人视今今视昔,先后固已无差池。
千载兰亭称盛事,伟兹叙录都文辞。
世殊事异忽今古,兴怀一致风流师。
后世揽辞人已远,亦将深有感于斯。
《集兰亭记续韵成诗》【明·许赞】永和九年暮春时,会稽山阴春欲离。兰亭胜槩胜天下,一年修禊事相宜。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崇山峻岭奇。又有茂林与脩竹,清流激湍左右之。引为流觞行曲水,列坐其次遵两涯。虽无丝竹管弦盛,一觞一咏幽情舒。是日天浪气清彻,惠风和畅来迟迟。仰观宇宙浑浩浩,俯察品汇咸熙熙。游目骋怀娱视听,其为可乐信何如。夫人有生具形质,相与俯仰一世馀。有时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意自知。有时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四外驰。取舍万殊静躁异,欣于所遇心则怡。暂得于已快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兹。所之既倦情事易,感慨不觉频嗟吁。向之所忻一俛仰,遂为陈迹犹兴思。因怀脩短终期尽,死生大事堪痛悲。每揽昔人兴感由,至今真若合契符。临文嗟悼固不一,不能喻怀徒自疑。固知死生或虚诞,亦见彭殇真妄为。后人视今今视昔,先后固已无差池。千载兰亭称盛事,伟兹叙录都文辞。世殊事异忽今古,兴怀一致风流师。后世揽辞人已远,亦将深有感于斯。
https://shici.929r.com/shici/vUINa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