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佛子,物外高流。挈锡携瓶,访寻知识。
须是踏著自己稳实田地,方解茆庵石室折脚铛儿。
煮粥煎茶,接待往来,随家丰俭。
未到如斯境界,不可虚延岁月。
二六时中,收视返听。子细揣摩,是何面目。
出家佛子,物外高流。挈锡携瓶,访寻知识。
须是踏著自己稳实田地,方解茆庵石室折脚铛儿。
煮粥煎茶,接待往来,随家丰俭。
未到如斯境界,不可虚延岁月。
二六时中,收视返听。子细揣摩,是何面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出家僧人追求内心平静与修行的生活状态。诗人以佛子自比,强调修行者应深入自我,找到稳固的内心世界,如同在田地中耕耘,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茅庵石室中的简单生活,如煮粥煎茶,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随遇而安,不求奢华。
诗人告诫尚未达到这种境地的人,不应虚度光阴,而应时刻保持觉察和反思,仔细体悟修行的真谛。"二六时中,收视返听",意指全天候地内观和倾听,把握每一个瞬间。最后,诗人提出关键问题:"子细揣摩,是何面目?"这是对修行者内在面貌的探寻,即在修行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倡导内心修炼、生活简朴并注重自我反省的禅宗诗篇,体现了宋代禅师释道宁的修行理念。
千?鳞次经于叶,百尺奔涛泼如雪。
历落平沙雁影寒,凄凉古岸猿声绝。
巳随鸟道入千盘,不信羊肠纡九折。
别后征蓬几暮朝,思来乡梦半明灭。
中黄夜令肃飙驰,大纛朝移惊电掣。
轩盖相仍藉草莱,冠裳那得亲罗缬。
帐下凝眸望米珠,道旁委骨如尘屑。
悠悠岁月等流波,渺渺用原经过瞥。
息肩盻断知何时,点鬼心寒无可说。
但愿天风捲乱云,不烦寸兵与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