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茅舍本相安,谁与移根入画栏。
尽道重帘妨暖日,疏枝却得护春寒。
竹篱茅舍本相安,谁与移根入画栏。
尽道重帘妨暖日,疏枝却得护春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竹篱茅舍原本和谐自适,但诗人突发奇想,将梅树从自然环境中移栽到精致的画栏之中。这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欣赏,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城市生活与乡村恬静的对比思考。
"谁与移根入画栏"一句,以疑问形式表达了对这一改变的惊讶和好奇,似乎在问:是谁有这样的巧思,将这朴素的梅花带入了人工装饰的环境中?接着,诗人通过"尽道重帘妨暖日",暗示了画栏内的环境可能较为封闭,厚重的窗帘阻挡了阳光的直射,与户外的明媚形成对比。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否定这种改变,反而赞赏"疏枝却得护春寒",认为即使在遮阳的环境下,梅花的疏枝仍能享受到春天的寒意,保持其独特的风姿,这体现了诗人对梅花坚韧性格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梅花为载体,寓言式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平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情趣的独特见解。
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
开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盘松。
风送流花时过岸,浪摇晴练欲飞空。
算鲛宫、只隔一红尘,无路通。神女驾,凌晓风。
明月佩,响丁东。对两蛾犹锁,怨绿烟中。
秋色未教飞尽雁,夕阳长是坠疏钟。
又一声、欸乃过前岩,移钓篷。
淝水秋寒,淮堤柳色,别来几换年光。
紫马行迟,才生梦草池塘。
便乘丹凤天边去,禁漏催、春殿称觞。
过松江,雪弄飞花,冰解鸣珰。芳洲酒社词场。
赋高台陈迹,曾醉吴王。重上逋山,诗清月瘦昏黄。
春风侍女衣篝畔,早鹊袍、已暖天香。
到东园,应费新题,千树苔苍。
残叶翻浓,余香栖苦,障风怨动秋声。云影摇寒,波尘锁腻,翠房人去深扃。昼成凄黯,雁飞过、垂杨转青。阑干横暮,酥印痕香,玉腕谁凭。
菱花乍失娉婷。别岸围红,千艳倾城。重洗清杯,同追深夜,豆花寒落愁灯。近欢成梦,断云隔、巫山几层。偷相怜处,熏尽金篝,销瘦云英。
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
馆娃旧游,罗襦香未灭。玉夜花节。
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
星河潋艳春云热。笑靥敧梅,仙衣舞缬。
澄澄素娥宫阙。醉西楼十二,铜漏催彻。红消翠歇。
叹霜簪练发。过眼年光,旧情尽别。泥深厌听啼鴂。
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青鸾杳、细车音绝。
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
残梅瘦、飞趁风雪。向夜永,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