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三岁便随宦,龆龀已行天下半。
廿龄偕计始离亲,今汝速游未及冠。
寻常不违阿母膝,负笈城南梦辄唤。
临行欲语泪满衣,触我春晖肠寸断。
桑蓬有志例割慈,海市神山更壮观。
古书新法泱泱风,今日一家孰胡汉?
生成世好不挂眼,言大学疏是吾患。
出门攻错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
生迟敢望汝成速,及我两人犹老健。
荔支熟时海不波,准备年年刮目看。
我生三岁便随宦,龆龀已行天下半。
廿龄偕计始离亲,今汝速游未及冠。
寻常不违阿母膝,负笈城南梦辄唤。
临行欲语泪满衣,触我春晖肠寸断。
桑蓬有志例割慈,海市神山更壮观。
古书新法泱泱风,今日一家孰胡汉?
生成世好不挂眼,言大学疏是吾患。
出门攻错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
生迟敢望汝成速,及我两人犹老健。
荔支熟时海不波,准备年年刮目看。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陈宝琛所作,名为《送复儿游学日本》。诗中充满了对儿子远赴异国求学的深情与期望。
首句“我生三岁便随宦”,描绘了诗人早年随父宦游的生活,暗示了其家庭背景的特殊性。接下来,“龆龀已行天下半”、“廿龄偕计始离亲”,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诗人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以及与亲人分别的不舍之情。
“今汝速游未及冠”一句,点明了儿子即将远行求学,且年龄尚小,表达了对儿子未来的担忧和期待。接着,“寻常不违阿母膝,负笈城南梦辄唤”,回忆了儿子在家时的日常,以及对母亲的依赖,流露出深深的亲情。
“临行欲语泪满衣,触我春晖肠寸断”两句,生动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离别的痛苦与不舍,以及对子女未来的深深牵挂。
“桑蓬有志例割慈,海市神山更壮观”两句,以典故和比喻,表达了对儿子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寄托了对儿子未来成就的期许。
“古书新法泱泱风,今日一家孰胡汉?”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融合,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期盼。
“生成世好不挂眼,言大学疏是吾患”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在学术上的期望,希望他能广泛涉猎,避免知识上的偏狭。
最后,“出门攻错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鼓励儿子独立思考,广泛阅读,不断进步。
“生迟敢望汝成速,及我两人犹老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成长速度的期待,以及希望与儿子共同见证彼此成长的愿望。
“荔支熟时海不波,准备年年刮目看”以荔枝成熟为喻,预示着儿子学业有成的美好时刻即将到来,诗人将每年期待着儿子的进步,表达了对儿子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包含了对儿子的深厚情感,也蕴含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智慧的送别诗。
夏木已云暗,时禽变新声。
林园草被径,端居有馀清。
端居亦何为,日夕掩柴荆。
静有弦诵乐,而无尘虑并。
良朋肯顾予,尚有夙心倾。
深惭未闻道,折衷非所宁。
眷焉抚流光,中夜叹以惊。
高山徒仰止,远道何由征。
联车涉修坂,览物穷山川。
疏林汎朝景,翠岭含云烟。
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
明灵自安宅,牲酒告恭虔。
肸蚃理潜通,神虬亦蜿蜒。
既欣岁事举,重喜景物妍。
解带憩精庐,尊酌且留连。
纵谈遗名迹,烦虑绝拘牵。
迅晷谅难留,归轸忽已骞。
苍苍暮色起,反旆东城阡。
中夏辞故里,涉秋未停车。
宾友坐离阔,田园想榛芜。
感兹风露朝,起望一烦纡。
眷彼忘言子,郁郁西斋居。
俯饮苍涧流,仰咏古人书。
名应里闾荐,心岂荣利俱。
琅然抚枯桐,幽韵泉谷虚。
褰裳欲往听,乖隔靡所如。
遥碧峰尖如削,轻红荔脸初酣。
水涨江天渺渺,故人一叶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