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过望雨愁,又临暑雨忧。
谁云此一室,而恒廑九州。
楚吴报插秧,豫齐登麦秋。
以前兆固佳,以后期还悠。
奏书每称慰,知我真慰不。
幸过望雨愁,又临暑雨忧。
谁云此一室,而恒廑九州。
楚吴报插秧,豫齐登麦秋。
以前兆固佳,以后期还悠。
奏书每称慰,知我真慰不。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六月朔日偶然作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六月时节,既有希望之雨,又有炎热之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感受和对国家各地农事的关注。
首句“幸过望雨愁”,表达了对雨水的期盼与担忧,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反应,也是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认识。接着,“又临暑雨忧”则进一步点明了夏季高温多雨的双重影响,既可能带来丰收的希望,也可能引发灾害的忧虑。
“谁云此一室,而恒廑九州”一句,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空间的广阔视野,将个人的忧虑扩展到整个国家,表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接下来的“楚吴报插秧,豫齐登麦秋”两句,具体描绘了不同地区在这一季节的农事活动,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地域差异和季节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关注。
“以前兆固佳,以后期还悠”则表达了对自然现象预兆的肯定,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最后,“奏书每称慰,知我真慰不”一句,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民众福祉的关切,以及对自己作为君主能够为人民带来安慰的自豪感,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体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怀,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