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手摘星辰,云气扑衣如湿。
前望翠屏无路,忽天门中辟。
等闲鸡犬下方听,人住半山侧。
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
引手摘星辰,云气扑衣如湿。
前望翠屏无路,忽天门中辟。
等闲鸡犬下方听,人住半山侧。
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生活图景。诗人以“引手摘星辰”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仿佛伸手可触星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氛围。接着,“云气扑衣如湿”,细腻地描绘了山间湿润的云雾,与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前望翠屏无路,忽天门中辟”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想象,将前方的山峦比作翠绿的屏障,而“天门中辟”则暗示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在艰难的前行后,突然发现了一条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等闲鸡犬下方听,人住半山侧”则进一步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鸡鸣犬吠,是自然与人类共存的象征,它们的声音在下方回响,与山间的静谧形成对比,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而“人住半山侧”则点明了居住环境,既远离尘嚣,又不失人间烟火气。
最后,“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两句,通过行走于千家檐宇之间,观察炊烟斜出的景象,不仅表现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也隐含了对平凡生活的赞美。炊烟斜出,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家的温暖和生活的象征,给人以温馨和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山间生活的独特魅力,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温馨的人间烟火,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
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
半偈留何处,全身弃此中。
雨馀沙塔坏,月满雪山空。
耸刹临回磴,朱楼间碧丛。
朝朝日将暮,长对晋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