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皮槁项换儿童,依旧恒河见性同。
作茧蚕宁长恋叶,蜕形蝉待别嘶风。
双趺可逐茶毗尽,只履谁知窣堵空。
设土馒头诳人眼,新罗鹞子过天东。
皴皮槁项换儿童,依旧恒河见性同。
作茧蚕宁长恋叶,蜕形蝉待别嘶风。
双趺可逐茶毗尽,只履谁知窣堵空。
设土馒头诳人眼,新罗鹞子过天东。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寄题佛智忠禅师实庵(其一)》。诗中充满了深厚的禅意和对自然界的观察。
"皴皮槁项换儿童,依旧恒河见性同。"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生命轮回的景象,其中“皴皮”指的是皮肤的老化,“槁项”则是颈部的枯萎,这两者交替,如同儿童时期的无忧无虑最终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恒河,通常象征着不变的真理,在这里则见证了生命的本性和禅宗中常说的“性同”。
"作茧蚕宁长恋叶,蜕形蝉待别嘶风。" 这两句通过对昆虫生命周期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于自然界的顺应和放弃。在这里,蚕宝宝紧紧依附在它所爱的叶子上,而蝉则等待着蜕变成新的形式,迎接即将到来的风。
"双趺可逐茶毗尽, 只履谁知窣堵空。" 这两句诗通过对脚步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双趺”指的是禅者的双足,“茶毗”则是一种禅宗中的静坐方式。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询问:谁能真正理解那种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空寂的状态?
"设土馒头诳人眼,新罗鹞子过天东。" 这两句则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描绘和比喻。“设土馒头”可能指的是一种用泥土堆积成的小屋,而“诳人眼”则暗示着这种表象背后的真实意义往往被世人所忽略。后一句中的“新罗鹞子”,即是指鹞鹰的幼鸟,它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遨游四海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禅宗修行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解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