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营巢苦未安,此心常似越梅酸。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
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
五载营巢苦未安,此心常似越梅酸。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
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重至新安杂感(其四)》。黄景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描绘了自己再次回到新安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五载营巢苦未安”,诗人回顾过去五年的生活,虽然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活,但内心仍感到不安与困扰,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不满。接着,“此心常似越梅酸”一句,以越地的酸梅比喻内心的酸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挣扎。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这两句转而描写诗人与老友的重逢,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在与老友的交谈中,诗人感受到了温暖与慰藉;同时,与猿鹤的深厚情谊,也让他在孤独与困顿中找到了一丝安慰。然而,面对生活的严酷,这份温暖与慰藉显得格外珍贵。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见到成长的小和尚能讲经说法,以及自己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长成,可以作为栏杆的情景。这既是对个人成长的感慨,也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展现了对生命不断向前发展的肯定与欣赏。
最后,“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坚持,但在旁人眼中可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甚至被误解或冷眼看待。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个性与独立思想的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自我、友情、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