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方太阴精,形圆质亦清。
其体本无光,日照方能明。
望远翔相随,傍观亏复盈。
山河微有影,九道分其行。
左旋最为迟,闰馀岁方成。
云何望中食,太阳射其形。
于以象后德,逊避斯为宁。
月方太阴精,形圆质亦清。
其体本无光,日照方能明。
望远翔相随,傍观亏复盈。
山河微有影,九道分其行。
左旋最为迟,闰馀岁方成。
云何望中食,太阳射其形。
于以象后德,逊避斯为宁。
这首明代诗人李贤的《月》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其自然现象与象征意义的结合。诗的前四句“月方太阴精,形圆质亦清。其体本无光,日照方能明”,形象地描述了月亮作为阴性之精华,形状圆满且质地清澈,自身并无光芒,需借助阳光照射才显明亮。接下来,“望远翔相随,傍观亏复盈”描述了月亮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时而伴随日月同辉,时而呈现盈亏变化。
“山河微有影,九道分其行”进一步描绘月亮对大地的影响,它的光芒使得山河间有了微弱的光影,且其运行路径划分为九道。诗中提到“左旋最为迟,闰馀岁方成”,说明月亮的自转速度较慢,一个朔望周期(约29.5天)后才会完成一次完整的绕地球旋转。
最后两句“云何望中食,太阳射其形。于以象后德,逊避斯为宁”,诗人借“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寓意月亮象征着谦逊和退让,如同后德之人,为了保持和谐,甘愿在太阳的照射下暂时消失(即月食)。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