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红百颗橘千头,何似南枝雪未收。
国为和羹思是晏,士因止渴忆兴周。
笑谈谷口终当隐,出处胸中要熟筹。
夜月九华浮动处,痴顽宁复照斋丘。
离红百颗橘千头,何似南枝雪未收。
国为和羹思是晏,士因止渴忆兴周。
笑谈谷口终当隐,出处胸中要熟筹。
夜月九华浮动处,痴顽宁复照斋丘。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淡远,是一首表达隐居情怀的作品。开篇“离红百颗橘千头,何似南枝雪未收”两句,以春日果实和未融雪相比较喻,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静谧宁致的景象,暗示诗人对现世功名利禄的淡然。
“国为和羹思是晏,士因止渴忆兴周”两句则表达了国家太平之时,对于士人的期望与追求。这里的“和羹”指的是古代祭祀天地、社稷的盛大典礼,象征国泰民安;而士人对“止渴”的追求,则是比喻他们对精神寄托之所,表达了诗人对于士人的高尚理想。
接着,“笑谈谷口终当隐”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决心。这里的“谷口”,常常象征着隐逸之地,而“终当隐”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脱尘世、寻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出处胸中要熟筹”一句,表明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深思熟虑和准备。这里的“出处”,可能指的是隐居之地,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而“胸中要熟筹”,则是表现出诗人的慎重与自信。
最后,“夜月九华浮动处,痴顽宁复照斋丘”两句,以清冷的夜色和流动的山月作为背景,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宁静的状态。“痴顽”,在此意指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不屑一顾;“九华浮动处”、“照斋丘”,则是对隐居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名的淡漠,以及对归隐山林、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切向往。
我法本无相,孰为君写貌。
念珠双手拈,布衲一身罩。
秋水湛精神,独立若凝眺。
远望信俨然,近观宛迫肖。
四大原假合,何取容光照。
岂果色是空,不妨惟心造。
是盖有真机,谁识个中妙。
问君君不言,相视但一笑。
纷纷卜肆深五行,子以逢掖能知星。
儿时上学眼如烛,夜夜仰面看天庭。
埃风?雨彤云里,日晏肠鸣市无米。
百钱下帷学君平,窗户中有吾伊声。
亦知东坡磨砚厄,梅荒孤吟鬓霜白。
安知神奇亦有臭腐时,不见春秋书陨石。
百原山头鹤不归,远孙流落沧江湄。
深衣大带冠嵬巍,劲气崷崒崆峒低。
平生不俯俗子首,食箪悬墙歌吾伊。
莳香环屋供吟弄,冷石幽云选春梦。
吞腥逐臭暍黄尘,笑杀世人无鼻孔。
濂溪爱莲陶爱菊,和靖梅花子猷竹。
楚骚兰桂有不同,昔所难并今所足。
问君是中有何好,君言妙处难为道。
四时风味一家春,八窗玲珑三径晓。
金精故山深冥冥,芝田朮圃无人耕。
几时脱我马口衔,与君煎茶祇愁□。
老天忌君取数多,皑霜涂屋冰塞河。
竹门肩舆不得施,闭户且赋疏影横斜诗。
桂东有山何高哉,牵萝挽葛登嵬崔。
桄榔屯云白日暗,瘴雾飒飒吹黄埃。
悬崖峭壁穴鼯狖,碎啄争食呜争隈。
平生忍饥北窗卧,瘦马却载青衫来。
江南解作断肠句,更生年少今多才。
曲江座上倚寒玉,落月下照秋千崖。
北湖尊酒谁主客,公荣不饮从渠猜。
雁峰台前群玉府,檄羽忽作先春雷。
乌公取士有巨眼,十里祖道梨花杯。
蒲团羁我著萧寺,官梅雪尽萱榴开。
凝香阁下得休告,雨坐十日无舆台。
新吟大轴忽到手,悬冰跨雪秋皑皑。
请从今日□□□,慰我相思肠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