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未到雪峰时,爱把浮生取次疑。
及至法门非法法,到头无我亦无师。
思量未到雪峰时,爱把浮生取次疑。
及至法门非法法,到头无我亦无师。
这首诗《自述》由唐代僧人义存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与佛法的深刻洞察。
首句“思量未到雪峰时”,诗人以“雪峰”象征高远的境界或深刻的真理,暗示在未达到这一高度之前,人们往往对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产生疑惑和误解。这里的“思量”不仅指思考,更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次句“爱把浮生取次疑”,“浮生”即短暂而虚幻的人生,“取次”意为随意、轻率。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迷茫与困惑,认为人们往往在没有深入理解生命本质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对生活产生怀疑和不满。
后两句“及至法门非法法,到头无我亦无师”,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他指出,当人们真正踏入佛法的大门(“法门”)时,会发现所谓的“法”并非固定不变的规则或教条,而是灵活多变、适应不同情境的智慧。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师承,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实践。在这里,“无我”意味着超越个人的自我中心,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无师”则强调了个人内在的觉醒,无需依赖外在的导师或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达到真理的彼岸。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佛法乃至宇宙真理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个体内心觉醒的呼唤。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对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哲学探讨。
亦是沧桑艳,梦影南朝,钤出朱文细。
一捻红牙,恍睹倾城佳丽。
问旧事、风月秦淮,证古佛、庄严妙契。难重理。
桃花扇底,梅村诗里。些儿怀袖香温腻。
把芳名,镇粉奁玉几。三百年来,浮沉流落何地。
认当是、纤手曾亲,到此日、寸痕谁记。
偏遇得,佳士袁丝能喜。
紫骝嘶遍芳洲,旧家帘幕深深地。
玉奴今夜,眠香正稳,瑶簪初试。
骤雨方过,轻云暗染,顿添清致。
怅扁然一舸,题红讯杳,相思意、谁堪寄。
犹忆琅玕独倚。对西风、若有离思。
翠腕欹凉,冰颐搁泪,素娥扶起。
鱼淰波荒,梦魂不到,寒衣空委。
怕明朝、碎尽芳心,分付断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