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底相迫,人间谁独醒。
行歌仍白石,把阅且黄庭。
山迥云时出,天高霜夜零。
菉葹无久色,松柏向人青。
世事底相迫,人间谁独醒。
行歌仍白石,把阅且黄庭。
山迥云时出,天高霜夜零。
菉葹无久色,松柏向人青。
这首诗《可叹》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与人生孤独的感慨。
首联“世事底相迫,人间谁独醒”,开篇即揭示了世事的紧迫与人生的孤独。世事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人应接不暇,而在这纷扰中,又有谁能保持清醒,独立于尘嚣之外呢?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也蕴含着诗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
颔联“行歌仍白石,把阅且黄庭”,描绘了一幅隐逸之士漫步山间、吟唱自适的画面。行走在白石铺就的小径上,手中或许还拿着一本《黄庭经》,这既是对道家文化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这一联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物品,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
颈联“山迥云时出,天高霜夜零”,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山峦连绵,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天空高远,霜降之夜,清冷而静谧。这样的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然。
尾联“菉葹无久色,松柏向人青”,以植物的生长状态为喻,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菉葹(一种草本植物)虽有短暂的绿色,但终将枯萎;而松柏则四季常青,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一联既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提炼,暗示了在变幻莫测的世间,唯有坚守本心,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与价值。
综观全诗,《可叹》通过对世事、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孤独与追求的精神探索。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
玉河汤汤流,白日冉冉度。
今晨驱我车,踟蹰即岐路。
言念肮脏人,敢有缨緌慕。
主圣实优容,班竹愧非据。
跌宕汉公卿,能垂特达顾。
游好眷失群,贵靡忘徒步。
贻之黄父言,送我青门驭。
绸缪邺中宴,哽咽河梁赋。
碣石日迢遥,浮云怅驰骛。
行者不可留,申章寄情愫。
长安节序总堪怜,去住相看况别筵。
观出蜚廉朝紫阁,馆开碣石傍青天。
茅柴半落屠苏后,苜蓿羞供粉荔前。
莫向路岐频击筑,酒人谁似和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