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归里散金钱,此日台存忆昔贤。
可惜劳生苏季子,何曾终保洛阳田。
二疏归里散金钱,此日台存忆昔贤。
可惜劳生苏季子,何曾终保洛阳田。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沂州览古》系列中的一篇,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境况,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二疏归里散金钱”,借用了西汉时期两位著名的隐士疏广和疏受的故事,他们功成名就后选择回归故里,散尽家财,体现了古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家庭、乡里的深情。这里以“二疏”比喻历史上的贤者,表达了对这些人物高尚品德的敬仰。
次句“此日台存忆昔贤”,点明了诗人站在历史遗迹前,心中怀念着往昔的贤人志士。这里的“台”可能指的是某种纪念性的建筑或场所,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诗人通过这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接下来的“可惜劳生苏季子”,引用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的故事。苏秦年轻时游历各国,历经艰辛,最终成为六国相,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诗中的“劳生”二字暗示了人生的辛劳与不易,而“可惜”则表达了对苏秦未能保持住富贵与权力的遗憾。这句诗通过对比苏秦的辉煌与最终的落寞,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句“何曾终保洛阳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洛阳田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稳定的田园生活或是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最终未能实现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状态的反思。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也是对自身乃至所有追求者的一种警醒,提醒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表达了对过去贤者的怀念,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
朔风催暝,看寒鸦点点,翻啄晴雪。
一片彤云西北去,吹得夕阳明灭。
瓶水胶花,溪云冱影,灯火柴门绝。
围炉人聚,旧情同画灰说。
只惜纸阁敲茶,明灯炙墨,我辈欢难得。
明日灞桥驴背上,又是一番离别。
如此征程,无多旧雨,怎不添华发。
樽前且醉,柳枝还为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