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鸣树巅,平芜乱溪曲。
渔人夜不归,秋灯满寒绿。
秋虫鸣树巅,平芜乱溪曲。
渔人夜不归,秋灯满寒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夜景象。诗人通过“秋虫鸣树巅”,生动地展现了秋天夜晚特有的自然声响,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氛围。接着,“平芜乱溪曲”一句,以“平芜”和“溪曲”构成画面,既表现了田野的广阔与河流的蜿蜒,又暗示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
“渔人夜不归”则将视角转向了劳作之人,夜晚仍在水边忙碌的渔人未能及时返回,或许是因为收获颇丰,或是因为对生活的执着与坚持。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人物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劳与坚韧。
最后,“秋灯满寒绿”一句,以“秋灯”象征着渔人的灯火,照亮了夜色中的归途,同时也映照出一片寒冷的绿色,这既是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情感的隐喻,暗示着在冷寂的秋夜里,一盏温暖的灯火给予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巧妙融入,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以及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
少年入众先行乞,最初一步须牢实。
多见时流昧此心,施受之间两无益。
信心人,一粒米,重似丘山曾不止。
持来岂是得便宜,未了分明著他底。
贤禅贤禅宜努力,诸佛众生从此出。
逆行顺行忽相当,户户门门成大吉。
庵中有主从君住,无主外来俱得路。
云烟眯目山碍膺,榛莽欺人溪涧怒。
看他本色住庵人,捏聚大千无一尘。
自见泥牛斗入海,不记住来经几春。
头陀头陀休趁鬨,一世初无一炊梦。
口边白醭未暇揩,谁能更乞诸方颂。
持来抛放烈焰中,归种香山芋与菘。
蓦地钁头轻筑著,林间石虎吼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