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作屏风杂锦苔,凤笙龙管递相催。
若非缑氏山头饮,拟有仙人海上来。
山作屏风杂锦苔,凤笙龙管递相催。
若非缑氏山头饮,拟有仙人海上来。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山景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首句“山作屏风杂锦苔”,以“屏风”比喻山峦,形象地展示了山的雄伟与层次感,而“杂锦苔”则生动描绘了山间植被的丰富与色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一幅锦绣画卷。
接着,“凤笙龙管递相催”,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山中宴饮的场景与神话中的乐器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充满想象的氛围。凤笙与龙管,不仅增添了宴会的华美与神秘,也暗示了与仙界或超自然力量的关联,让人联想到仙境般的宴饮场景。
后两句“若非缑氏山头饮,拟有仙人海上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现实的意境。缑氏山头饮,可能暗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聚会之地,这里用以强调宴会的非凡之处。而“拟有仙人海上来”,则表达了对未知世界和超凡体验的向往,似乎预示着宴会将超越现实,引领参与者进入一个充满奇迹与神秘的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宴饮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超凡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极致想象。
纵目断、垂杨醉拂,岸傍流碛。
淡彩千丝乍结,幽痕一缕漾碧。
寄宛转、柔情吹玉白。
袖宿翠、车辙风回,就怨红楼畔倚歌笛。
私语动春色。脉脉。几番暗绪难释。
度帘幕、经雨栖香稳,飞燕如行客。
恰隐摇鞭影,还留泥迹。
画船去缓,无奈何、橹浅波深愁窄。
冰镜冶蛾眉重展,垂虹约、凤帐似隔。
忍和泪、沈吟向绣陌。怕好梦、息息频惊,又怅极。
虚怀素手心头拍。
小苑酴醾开乍,恍疑春梦醒。
望皓月、照遍天涯,擎杯酒、又念双成。
尊前谁知怨抑,眉重敛、哽咽提素盟。
正闷人、意密愁多,慵无语、泪湿怀袖盈。
旧事镜花暗惊。吹笙伴醉娉婷。共艳旂亭。
细说风情。想时在,柳梢青。
而今凤丝尘满,恼燕子,话春镫。香飘舞零。欢声。
甚处起,悲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