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溧水杨老》
《赠溧水杨老》全文
宋 / 仇远   形式: 古风

浙间笔工麻粟多,精艺惟数冯应科。

吴升姚恺已难得,陆震杨鼎肩相摩。

我游金渊饭不足,破砚生苔尘满目。

毛锥自笑不中书,白发纷纷老而秃。

中山博士子墨卿,贻书荐至杨茂林。

里儒大半习刀笔,耳闻竽瑟谁知音。

善刀而藏归勿出,博士校书行有日。

定当致汝数百枚,东坡有云北方无此笔。

(0)
注释
浙间:浙江地区。
笔工:制笔工匠。
冯应科:技艺高超的笔匠。
吴升:著名笔匠。
姚恺:与吴升齐名的笔匠。
金渊:比喻学问或财富之渊博。
毛锥:毛笔的别称。
东坡:苏轼的号。
北方:地理位置,这里指中国北方。
翻译
浙江地区的笔匠以麻粟为主,技艺精湛的只有冯应科寥寥几人。
吴升、姚恺的笔已经很难寻到,陆震和杨鼎才华相当,相互竞争。
我在金渊游玩时,连饭都吃不饱,破旧的砚台长满了青苔,满目疮痍。
我手中的毛笔自嘲无法写出好字,因为头发花白稀疏,人也老了、秃了。
中山博士的儿子墨卿,写信推荐我给杨茂林。
乡里的读书人大多只懂文书,对于音乐欣赏并不在行。
好的刀具要妥善收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拿出来,博士校对书籍的日子快到了。
到时候我一定送你几百支好笔,正如苏东坡所说,北方很少有这样的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赞赏和个人境遇的感慨。开篇即提及浙江地区众多精通笔墨工艺之人,其中冯应科尤为出类拔萃。接着,诗人提到吴升、姚恺、陆震、杨鼎等书法大家,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如同肩摩手试,显示了一个书法盛行的时代背景。

然而,诗人的个人遭遇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金陵(南京)游历期间,诗人面临饭食不充裕的困境,甚至连砚台都已经破旧,苔藓丛生,尘土满目。诗中“毛锥自笑不中书”一句,表明诗人对于自己无法跻身于那些书法大家之列的自嘲与无奈。

接下来,诗人提到“中山博士子墨卿”,这位博士子可能是某种学术或文化身份的人物。诗人的贻书荐至杨茂林,则显示了诗人试图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但周围的儒生大多习刀笔之技,耳濡目染却不懂得音律之美。

“善刀而藏归勿出”表达了一种含蓄的情感,或许是诗人对于自己艺术才华的保留与隐晦,不愿轻易展露。最后两句,“博士校书行有日,定当致汝数百枚”,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某一天能够校订书籍并赠送给他人的期待和承诺。

整首诗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和个人遭遇的反思,展现了一个书画家在物质困境中对于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未来的乐观期许。

作者介绍

仇远
朝代:宋   字:仁近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生辰:1247年~1326年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猜你喜欢

送姜仕可去馆

行止非人可豫谋,爱君无计为君留。

张仪失策犹存舌,穆傅知机可掉头。

黯黯别怀江路晚,萧萧行李驿亭秋。

明年我亦携书去,不落人间第二筹。

(0)

鹊桥仙·其一寿葛宰

松梢擎雪,竹枝漙露,炯炯照人清韵。

仙家谱系合长生,元不藉、药炉丹井。

凌云壮志,垂天健翮,九万扶摇路稳。

发闻政最有公车,定飞下、日边音信。

(0)

清平乐

秋凉破暑。暑气迟迟去。最喜连日风和雨。

断送凉生庭户。晚来灯火回廊。有人新酒初尝。

且喜薄衾围暖,却愁秋月如霜。

(0)

游慧力寺·其一

天涯芳草尽绿,路旁柳絮争飞。

啼鸟一声春晚,落花满地人归。

(0)

书园契上赵尚书

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

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

兰亭禊事今非晋,桃洞神仙也笑秦。

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身。

(0)

秋晚闲书

吟情自觉都无趣,况复离居感物华。

厌读群书寻野径,闲收落叶煮山茶。

烧残寒菊花犹在,霜过香橙味转加。

因想前期重搔首,不堪秋思极长沙。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权德舆 皎然 徐祯卿 姚合 宋琬 张元干 谢薖 李希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