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初消,湖波新涨,叶叶乍浮还没。
素手牵来,比银钗光滑。
教越娘、轻按兰桡,菱花留取,莫与紫茎同撷。
隔宿还肥,浸寒泉似雪。旋下蛮姜,半作香羹啜。
谁复忍,去去和、鲈鱼轻别。脍具多携,更吴淞乘月。
况芙蕖、千顷非钱买,休还恨、犀箸玉盘消息绝。
且逐鸳鸯,向夕阳明灭。
积雨初消,湖波新涨,叶叶乍浮还没。
素手牵来,比银钗光滑。
教越娘、轻按兰桡,菱花留取,莫与紫茎同撷。
隔宿还肥,浸寒泉似雪。旋下蛮姜,半作香羹啜。
谁复忍,去去和、鲈鱼轻别。脍具多携,更吴淞乘月。
况芙蕖、千顷非钱买,休还恨、犀箸玉盘消息绝。
且逐鸳鸯,向夕阳明灭。
这首诗描绘了在相湖边采摘莼菜的场景,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水初消、湖波新涨的景象,以及莼菜随波轻轻浮动的姿态。通过“素手”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采摘者的动作,也赋予了采摘过程一种纯净、优雅的美感。
“教越娘、轻按兰桡”,这里巧妙地将人物与工具结合,通过“越娘”的形象,展现了采摘者轻盈的动作,以及对工具的熟练运用。“菱花留取,莫与紫茎同撷”,则表达了对莼菜独特价值的珍视,以及对其他植物的区分,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尊重。
“隔宿还肥,浸寒泉似雪”,生动地描绘了莼菜在水中生长的状态,即使经过一夜,依然保持其肥美,仿佛浸泡在寒泉中的雪花,既表现了莼菜的鲜嫩,也暗示了环境的清冷与纯净。
“旋下蛮姜,半作香羹啜”,通过“蛮姜”的加入,丰富了莼菜的烹饪方式,使得这道菜肴更加美味可口,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与享受。
“谁复忍,去去和、鲈鱼轻别”,诗人在这里借用了“鲈鱼”的典故,表达了对莼菜的喜爱之情,以及与之相比,鲈鱼(传统名贵食材)的轻别,进一步突出了莼菜的独特魅力。
“脍具多携,更吴淞乘月”,描述了人们在采摘莼菜后,带着它们乘着月光回家的情景,充满了生活的诗意与浪漫。
“况芙蕖、千顷非钱买,休还恨、犀箸玉盘消息绝”,诗人在此处将莼菜与荷花(芙蕖)进行对比,强调了莼菜的珍贵与不可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奢华饮食的淡然态度。
“且逐鸳鸯,向夕阳明灭”,最后两句以鸳鸯追逐夕阳的景象结束,营造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采摘莼菜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情关注与赞美。
有客款我庐,念我衰暮齿。
自言上真书,有药名不死。
黄金乃能化,白发安足治。
谓我刀圭馀,已足度年纪。
驱还扶桑面,黄昏付蒙泛。
主人诡谢客,吾生本尘滓。
少来诵诗书,不识怪神理。
惊闻河汉言,浩然弗知涘。
今也病未能,异日从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