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十载住不足,南礼潮音北五台。
巴劫半生何处是,眼前谁个不如来。
峨眉十载住不足,南礼潮音北五台。
巴劫半生何处是,眼前谁个不如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从峨眉山来的高僧的行迹与心境。峨眉山在中国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圣地之一。诗中的“南礼潮音”和“北五台”分别指代了普陀山和五台山,这两处同样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诗人通过“南礼潮音”和“北礼五台”的描述,展现了高僧对佛教圣地的虔诚朝拜。
“巴劫半生何处是”,这句话表达了高僧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归宿的深沉思考。“眼前谁个不如来”,则可能是在感慨世间众生皆在追求某种目标或信仰,包括自己在内,都在不断地追寻和到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高僧的修行之路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通过高僧的行迹,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信仰与追求的主题。
异政颍川凤,遗风叔度陂。
闻哀苦朋友,归葬束书诗。
百岁乡人社,他年故吏碑。
知公万金产,故在阿戎儿。
身如客雁寄汀洲,北望休登王粲楼。
残雪朔风惊岁晚,早梅新柳动春愁。
免遭斤斧甘无用,敢向波涛较善游。
奔走尘埃欲归去,勒移恐作故山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