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河汉没,起视乃参横。
屡夕照言旋,庭月岂无情。
存亡恸一别,未敢诉分明。
夙怀妇子知,宁能念死生。
陵园已荒露,余岂归来耕。
努力保贱贫,执圭非尔荣。
亦既志靡亏,何假身后名。
掩衾抆涕窹,床雨啼鼯鼪。
杳杳河汉没,起视乃参横。
屡夕照言旋,庭月岂无情。
存亡恸一别,未敢诉分明。
夙怀妇子知,宁能念死生。
陵园已荒露,余岂归来耕。
努力保贱贫,执圭非尔荣。
亦既志靡亏,何假身后名。
掩衾抆涕窹,床雨啼鼯鼪。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的《累夕梦大人归里(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多次在梦中见到已故亲人回归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首句“杳杳河汉没,起视乃参横”描绘了夜晚星空的景象,河汉(银河)隐没,参星(北斗七星之一)横挂天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暗示着梦境的开始。
“屡夕照言旋,庭月岂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多次在梦中与亲人团聚,但醒来后发现只是幻象,心中不禁生出对梦境中月光的不解和疑问,月光似乎也对这种情感有所共鸣。
“存亡恸一别,未敢诉分明”道出了诗人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即使在梦中相见,也不敢过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害怕梦醒后的失落。
“夙怀妇子知,宁能念死生”表达了诗人对家庭成员的深厚情感,即使面对生死的无常,也依然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
“陵园已荒露,余岂归来耕”提到已故亲人的墓地荒凉,诗人自问是否还能回到故乡,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故乡的思念。
“努力保贱贫,执圭非尔荣”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身处贫困,也要保持内心的坚韧,不以富贵为荣,体现了诗人的淡泊名利。
“亦既志靡亏,何假身后名”表明诗人认为真正的志向不应因外界评价而改变,死后之名不过是虚妄,重要的是内心的真实追求。
“掩衾抆涕窹,床雨啼鼯鼪”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梦醒后的场景,掩面拭泪,仿佛听到床上的雨声和远处的动物叫声,进一步强化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以及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对生命、家庭、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