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咨夔所作的《荆公》,主要赞扬了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推行变法革新,以儒家经典六经为依据,试图改革国家弊病的举措。诗中提到“君臣一德盛熙宁”,反映了王安石与宋神宗赵顼在政治上的默契和对新法的支持。
“厌故趋新用六经”表达了对王安石倡导的以儒家经典为改革依据,摒弃旧制的决心。“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暗指王安石虽遭反对者如郑侠(曾上书批评新法)的攻击,但仍能坚持自己的政见,其奏议展现出深远的见识。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王安石改革犹如在掌中操控大地山河,言辞犀利,影响深远,但也可能带来动荡,暗示改革带来的复杂社会效应。
最后两句“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则意味深长,指出王安石虽然因为改革而招致争议,甚至被认为是祸胎,但他离职后,他的改革理念和政策仍然像钟阜一样长久地影响着国家,呈现出一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深度剖析,既有对其改革精神的肯定,也揭示了改革过程中的艰难和复杂性。
江上枫林秋,江中秋水流。
清晨惜分袂,秋日尚同舟。
落潮洗鱼浦,倾荷枕驿楼。
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
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